弗朗茨·馮·帕彭
弗朗茨·冯·帕彭(德語:,1879年10月29日—1969年5月2日),全名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米夏埃尔·玛丽亚·冯·帕彭 德語:),德国政治人物和外交官,天主教徒,曾在1932年担任德国总理。
弗朗茨·馮·帕彭 Franz von Papen | |
---|---|
1933年 | |
德意志共和國第22任總理 | |
任期 1932年6月1日—1932年11月17日 | |
总统 | 保羅·馮·興登堡 |
前任 | 海因里希·布呂寧 |
继任 |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德意志國副總理 | |
任期 1933年1月30日—1934年8月7日 | |
总统 | 保羅·馮·興登堡(至1934年8月2日) 阿道夫·希特拉(元首) |
总理 | 阿道夫·希特拉 |
前任 | 赫尔曼·迪特里希 |
继任 | 弗朗茨·布呂歇爾(1949年) |
普魯士總理 | |
任期 1932年7月20日—1932年12月3日 | |
前任 | 奧托·布勞恩 |
继任 |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任期 1933年1月30日—1933年4月10日 | |
前任 |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
继任 | 赫爾曼·戈林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威斯伐倫省韋爾 | 1879年10月29日
逝世 | 1969年5月2日 西德薩斯巴赫 | (89歲)
政党 | 中央黨(1918年至1932年) 德国国家人民党(1933年) 無黨籍(1933年至1938年) 纳粹党(1938年至1945年) |
职业 | 軍官、外交官、政治家 |
宗教信仰 | 羅馬公教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德意志帝國(至1918年) 魏瑪共和國(至1933年) 德意志國(至1945年) |
早年
帕彭在普魯士威斯伐倫省城镇韦尔出生,其贵族家庭富裕并信奉天主教。他最初做过军官,于1913年担任德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武官。1915年,他在一战期间返回德国,到西线履职;1917年,他在驻中东参谋部工作,也是驻巴勒斯坦土耳其军队的少校。
1916年爱尔兰发生复活节起义,帕彭作为德国与爱尔兰共和派的中介人,向后者提供及运送军火,抵抗英国。1918年,他以中校的军衔返回德国并退役。后来,他加入政坛并参加天主教中央党,是保皇主义的右派代表。1921至32年,他是普鲁士自由邦议会的成员。1925年德国总统选举,帕彭竟然支持右翼候选人保罗·冯·兴登堡,而非中央党的威廉·马克斯,令中央党很惊愕。
担任总理
1932年6月1日,原本不引人注意的他,获得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接替同党的海因里希·布吕宁。然而在一天之前,帕彭仍然向中央党的主席路德维希·卡斯承諾不会接受任何职位。卡斯批评他为“中央党的厄菲阿尔特”。为避免被逐,帕彭在6月3日退党。
对于兴登堡任命帕彭为总理,法国駐德國公使安德烈·弗朗索瓦-庞赛甚感怀疑。他指出,帕彭之妙在于他从未受到盟友或敌人重視。帕彭被认为是肤浅、浮躁、虚假、野心大、虚荣和狡猾的人[1]。帕彭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帮助下组成内阁,正是部分德国人所嘲笑的“男爵内阁”。
在议会里,帕彭只得到保守的德国国家人民党支持。他从未是议会成员。帕彭发动普鲁士政变,打击德国社民党领导的普鲁士邦政府,以专制手段统治国家。他也取消了布吕宁对冲锋队的禁令,以爭取纳粹党支持他的政府。
议会先后在1932年7月和11月举行大选,纳粹党两度取得最多议席,帕彭却没有获得议会支持,惟有在11月17日辞职,由施莱谢尔在12月2日接任。施莱谢尔就任后,希望建立执政联盟,争取纳粹党与社民党工会势力的支持。然而,他的计划失败,未能得到议会大多数,于是帕彭决定要令他下台。帕彭、阿道夫·希特勒与国家人民党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达成协议,由希特勒担任总理,帕彭为副总理,国家人民党则成为执政党。
1933年1月23日,施莱谢尔向总统兴登堡表示,他未能取得议会大多数,并请后者解散议会,以紧急法令赋予他行政权力。然而,施莱谢尔内阁的政策影响了富有的地主与工业家,令兴登堡甚为反感。
这个时候,帕彭在背后利用与兴登堡的交情,向后者保证他能控制希特勒,并能建立一个由议会大多数支持的政府。
兴登堡拒绝了施莱谢尔,令他在1月28日辞职。帕彭曾粗略考虑过不让希特勒参与内阁,由自己做总理。兴登堡原先宣布永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但在1月30日改变初衷。
担任副总理与反对纳粹
希特勒内阁在1月30日成立——纳粹党员占三席,保守派占其余八席。副总理帕彭认为,这样的优势加上他与总统的交情,他预期可以围堵希特勒。他更扬言:“两个月之内,我们会迫得他发疯。”[2]
但是,希特勒与其盟友很快就排斥帕彭与其他内阁成员。帕彭雖然兼任普魯士邦總理,但是戈林兼任普魯士邦內政部長後,國內規模最大的普魯士邦警隊已被納粹掌控。帕彭与保守派也沒有阻止国会纵火法令和授权法案的通过。
4月8日,帕彭到达梵蒂冈,以期代表德国跟罗马天主教廷达成政教协定。这时候,在一体化之下,赫尔曼·戈林在4月10日接替帕彭成为普鲁士总理,管理全德国最大的邦。
帕彭知道自己被孤立,于是秘密与保守派商议,希望能说服兴登堡解任希特勒。商议当中,德国军队与恩斯特·罗姆领导的冲锋队有愈来愈多冲突。1934年初,罗姆继续要求让冲锋队成为德国军队的新核心。冲锋队缺乏军纪,又富有革命色彩,令兴登堡等保守人士对他们的要求甚为不安。
之后,國防軍暗示希特勒需要約束冲锋队。帕彭就在6月17日于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发表演说,表示他会恢复一些公民自由,并要求冲锋队停止呼吁发动“二次革命”,又要求纳粹党停止街头暴力。
他说:“政府(必须)记住一句老格言:只有弱者不會受到批评。长远来说,單靠再好的组织与政治宣传都不能長期維持信任[3]。”演讲辞由帕彭的演说编辑埃德加·尤利乌斯·容(Edgar Julius Jung)撰写,助手有帕彭的秘书赫伯特·冯·博泽(Herbert von Bose)与天主教领袖埃里希·克劳泽纳(Erich Klausener)。
帕彭的敢言触怒了希特勒,其演讲辞被宣传部禁止出版。帕彭深感不满,表示自己是为总统发言,并向希特勒请辞。希特勒认为,在兴登堡心烦意乱时,接受其好友帕彭辞职会触怒这位年老体弱和擁有國防軍影響力的总统。
马尔堡演说发表两星期后,希特勒回应國防軍的要求,于1934年6月30日到7月2日镇压冲锋队领导层,称为长刀之夜。恩斯特·罗姆与多位冲锋队领袖被杀。施莱谢尔曾计划,连同一些希特勒在纳粹党的敌手将纳粹党分裂,结果和他的妻子被杀。
帕彭批评纳粹党的暴行,的确触怒了希特勒,但由于帕彭与兴登堡关系密切,希特勒不敢贸然对付他。于是,希特勒派遣党卫队搜查帕彭的办公室,枪杀冯·博泽与克劳泽纳于案头。埃德加·尤利乌斯·容逃到奥地利,后来在纳粹党统治奥地利后被杀。
帕彭一些下属被送到集中营拘留。帕彭就被软禁在他的别墅,其电话线被切断。一些研究指出,戈林刻意策划帕彭的软禁,希望在未来利用这位前外交人员。翌日,政府接受了帕彭辞职。
驻奥地利公使
经过长刀之夜的事件,帕彭仍然在一个月内受命为德国驻奥地利公使。当时奧地利的納粹主義政黨政变失败,只刺杀了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根据希特勒,帕彭的任务是维持德国与奥地利的正常和友好关系。帕彭也协助希特勒损害奥地利的主权,让纳粹党实现梦寐以求的德奥合并。讽刺的是,纳粹党其中一个计划就是由奥地利纳粹党的支持者刺杀帕彭,让德国借故入侵奥地利作为报复。
1938年2月4日,帕彭被免职,但希特勒仍下令他安排自己与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在贝希特斯加登会面。2月12日,希特勒向许士尼格提出最后通牒,令奥地利政府屈从于德国的威胁与压力,造就了3月13日的德奥合并。
后来,帕彭在1939至44年担任德國驻土耳其公使。约瑟夫·斯大林曾派人在该国刺杀他,但不成功。二战期间德国曾考虑任命帕彭为教宗特使,但庇护十二世咨询柏林主教康拉德·冯·普赖辛后拒绝此提议。
战后生活
战后同盟国拘留并控告帕彭,令他成为纽伦堡审判二十四名被告之一。法庭表示帕彭犯了数项“政治不道德罪名”,但根据其起诉书,不足以“密谋触犯反和平之罪行”定罪,于是释放了帕彭。
他在1950年代尝试重新开始政治事业,但不成功。他在上士瓦本区的本岑霍芬城堡定居。帕彭曾于1923年获得教宗侍从的名衔。庇护十一世在1939年去世后,接任的庇护十二世反对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没有维持帕彭的这项名衔。帕彭加入纳粹党为希特勒办事,令教宗反感。约翰二十三世因帕彭担任希腊与土耳其教廷公使而认识他,就在1959年7月24日恢复上述名衔。帕彭也是马耳他骑士团成员。
他也推出数本书籍与自传,解释他在1930至33年的主政期间政策,并分析早期西方的冷战政治。他在1969年去世,终年89岁。
1932年6月至11月帕彭的内阁
- 弗朗茨·冯·帕彭 - 总理
- 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 - 外交部长
- 威廉·冯·盖尔 (国家人民党) - 内政部长
- 卢茨·什未林·冯·克罗西克 - 财政部长
- 赫尔曼·瓦姆博尔德 - 经济部长
- 胡戈·舍费尔 - 劳工部长
- 弗朗茨·居特纳 (国家人民党) - 司法部长
-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国防部长
- 保罗·冯·埃尔茨-吕贝纳赫 - 邮政部长和交通部长
转变
- 1932年10月29日,弗朗茨·布拉赫特和约翰内斯·波皮茨加入内阁,成为不管部部長。
著作
- Appell an das deutsche Gewissen. Reden zur nationalen Revolution. Stalling, Oldenburg, 1933
- Der Wahrheit eine Gasse, Paul List Verlag, München 1952
- Europa, was nun? Betrachtungen zur Politik der Westmächte. Göttinger Verlags-Anstalt, Göttingen 1954
- Vom Scheitern einer Demokratie. 1930-1933, Von Hase und Koehler, Mainz 1968
参考文献
脚注
- 安德烈·弗朗索瓦-蓬塞在他的书籍《重要之数年:法国驻柏林公使的回忆录,1931-38年》(The Fateful Years: Memoirs of a French Ambassador in Berlin, 1931-1938)提及过。威廉·劳伦斯·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也有提及。
- (Within two months we will have pushed Hitler so far in the corner that he'll squeak.)
- (The government [must be] mindful of the old maxim 'only weaklings suffer no criticism. No organization, no propaganda, however excellent, can alone maintain confidence in the long run.)
书目
- Bracher, Karl Dietrich Die Auflösung der Weimarer Republik; eine Studie zum Problem des Machtverfalls in der Demokratie Villingen: Schwarzwald,Ring-Verlag, 1971.
- Turner, Henry Ashby Hitler's thirty days to power: January 1933,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1996.
- Wheeler-Bennett, Sir John The Nemesis of Power: German Army in Politics, 1918-194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弗朗茨·馮·帕彭 |
- http://www.dhm.de/lemo/html/biografien/PapenFranz/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Avalon Project's Yale Law resource: a day in Franz von Papen's prosecution at the Nuremberg Trial.
官衔 | ||
---|---|---|
前任: 海因里希·布吕宁 |
德国总理 1932年 |
繼任: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前任: 奥托·布劳恩 |
普鲁士总理 1932年 |
繼任: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前任: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
普鲁士总理 1932年 |
繼任: 赫尔曼·戈林 |
前任: 赫尔曼·罗伯特·迪特里希 |
德国副总理 1933-34年 |
繼任: 弗朗茨·布吕歇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