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洪德
弗里德里希·洪特(德語:,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出生于德國卡爾斯魯厄,德国物理學家,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聞名於世。
弗里德里希·洪德 | |
---|---|
弗里德里希·洪德,攝於1920年代的哥廷根 | |
出生 | 德國巴登卡爾斯魯厄 | 1896年2月4日
逝世 | 1997年3月31日 德國巴登-符騰堡卡爾斯魯厄 | (101歲)
国籍 | 德國 |
奖项 |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43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物理學 |
博士導師 | 馬克斯·玻恩 |
博士生 | 哈利·萊曼 |
他先後任教於羅斯托克、萊比錫、耶拿、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哥廷根等地。並曾與薛丁格、狄拉克、海森堡、玻恩和瓦爾特·博特等人共事過。在這段期間,他是玻恩的助手,研究雙原子分子光譜的量子現象。
生平
洪德在德國馬爾堡和哥廷根修讀完數學、物理和地理後,在哥廷根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的私人講師(1925年),更分別在羅斯托克(1927年)、萊比錫(1929年)、耶拿(1946年)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951)等大學擔任教授,後來又回到哥廷根大學(1957年)任教。此外,他還與尼爾斯·波耳住在哥本哈根(1926年),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大學(1928年)教授原子物理。他曾是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的成員。於1943年獲得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他一生總共發表了250餘篇論文和文章,並在理論量子物理領域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尤其是有關原子結構和分子光譜。
事實上,196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S·馬利肯總是宣稱洪德的研究對他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很高興與洪德分享諾貝爾獎的榮耀。在洪德的貢獻中,分子軌道理論常被稱為洪德—馬利肯理論。而洪德規則也是另一項著名貢獻。1926年,洪特發現所謂的量子穿隧效應。
分子角動量耦合的洪德情況,與主導電子分布的洪德規則,在光譜學和量子化學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學中,第一條洪德規則是特別重要的,通常被稱為簡單洪德規則。
著作
- (德文) Versuch einer Deutung der großen Durchlässigkeit einiger Edelgase für sehr langsame Elektronen, Dissertation,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1923
- (德文)Linienspektren und periodisches System der Elemente, Habil.Schrift,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Springer 1927[1][2]
- (德文)Allgemeine Quantenmechanik des Atom- und Molekelbaues, in Handbuch der Physik, Band 24/1, 2nd edn., pp. 561-694 (1933)
- (德文)Materie als Feld, Berlin, Springer 1954
- (德文)Einführung in die Theoretische Physik, 5 vols. 1944-51, Meyers Kleine Handbücher, Leipzig,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45, 1950/51 (vol. 1: Mechanik, vol. 2: Theorie der Elektrizität und des Magnetismus, vol. 3: Optik, vol. 4: Theorie der Wärme, vol. 5: Atom- und Quantentheorie)
- (德文)Theoretische Physik, 3 vols., Stuttgart Teubner, zuerst 1956-57, vol. 1: Mechanik, 5th edn. 1962, vol. 2: Theorie der Elektrizität und des Lichts, Relativitätstheorie, 4th edn. 1963, vol. 3: Wärmelehre und Quantentheorie, 3rd edn. 1966
- (德文)Theorie des Aufbaues der Materie, Stuttgart, Teubner 1961
- (德文)Grundbegriffe der Physik,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69, 2nd edn. 1979
- (德文)Geschichte der Quantentheorie, 1967, 2nd edn.,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75, 3rd edn. 1984; Eng. trans. 1974[3]
- (德文)Quantenmechanik der Atome, in Handbuch der Physik/Encyclopedia of Physics, Band XXXVI, Berlin, Springer 1956
- (德文)Die Geschichte der Göttinger Physik, Vandenhoeck und Ruprecht 1987 (Göttinger Universitätsreden)
- (德文)Geschichte der physikalischen Begriffe, 1968, 2nd edn. (2 vols.), Mannheim,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1978 (vol. 1: Die Entstehung des mechanischen Naturbildes, vol. 2: Die Wege zum heutigen Naturbild), Spektrum Verlag 1996
- (德文)Göttingen, Kopenhagen, Leipzig im Rückblick, in Fritz Bopp (ed.) Werner Heisenberg und die Physik unserer Zeit, Braunschweig 1961
- 可見完整著作Verzeichnis der Schriften Friedrich Hund (1896-199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弗里德里希·洪德 |
- Uhler, H. S. . Bull. Amer. Math. Soc. 1928, 34 (5): 673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 Hoyt, F. C. .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27, 65: 321–322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Ellison, Frank O. . J. Chem. Educ. 1975, 52 (12): A560. doi:10.1021/ed052pA56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