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秀

張孝秀481年—522年),文逸南陽郡宛縣[1][2]南北朝南梁士人

張孝秀祖上徙居尋陽,曾祖父張須無、祖父張僧監和父親張希都是別駕從事。他身高六尺多,樣子俊俏,任州治中從事史,遇上刺史陳伯之造反,張孝秀和州內的士大夫打算襲擊陳伯之,被發現後就逃到盆水附近,有商人將他們安置在袋裡,輾轉到東林寺。陳伯之抓獲張孝秀的母親郭氏,用蠟灌殺她,張孝秀差遣妻妾到匡山修行學道,服喪後,建安王蕭偉徵召任職別駕,之後辭官在東林寺居住,有數十頃田地,部曲數百人,都讓他們耕田供給山上民眾糧食。遠近的人都仰慕張孝秀,很多人前來[1][2]

張孝秀為人心胸開闊,不好奢華,經常冠穀皮巾,穿者蒲鞋,手執著櫚皮麈尾,食用寒食散,寒冬能在石上躺臥;他也多看不同書本,了解佛教典籍,擅長談論和隸書,各種技藝都懂得。普通三年(522年)他去世,虛歲四十二,其時室內有一股香氣,晉安王蕭綱得知後十分可惜,和劉慧斐寫下他守正清白的事蹟[3][4]

引用

  1.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張孝秀字文逸,南陽宛人也。少仕州爲治中從事史。遭母憂,服闋,爲建安王別駕。頃之,遂去職歸山,居于東林寺。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盡供山衆,遠近歸慕,赴之如市。
  2. 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六》:張孝秀字文逸,南陽宛人也。徙居尋陽。曾祖須無,祖僧監,父希,並別駕從事。孝秀長六尺餘,白皙美鬚眉,仕州中從事史。遇刺史陳伯之叛,孝秀與州中士大夫謀襲之,事覺,逃于盆水側。有商人置諸褚中,輾轉入東林。伯之得其母郭,以蠟灌殺之。孝秀遣妻妾,入匡山修行學道。服闋,建安王召為別駕。因去職歸山,居於東林寺,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盡供山眾。遠近歸慕,赴之如市。
  3.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孝秀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穀皮巾,躡蒲履,手執幷櫚皮麈尾。服寒食散,盛冬能臥於石。博涉羣書,專精釋典。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莫不明習。普通三年,卒,時年四十二,室中皆聞有非常香氣。太宗聞,甚傷悼焉,與劉慧斐書,述其貞白云。
  4. 《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六》:孝秀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谷皮巾,躡蒲履,手執並閭皮麈尾,服寒食散,盛冬臥于石上。博涉群書,專精釋典。僧有虧戒律者,集眾佛前,作羯磨而笞之,多能改過。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莫不明習。普通三年卒,室中皆聞非常香。梁簡文甚傷悼焉,與劉慧斐書,述其貞白云。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書·卷51》,出自姚思廉梁書

参考文献

  • 梁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五
  • 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