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瓷
絞胎,是由兩種或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糅合拉出坯形,燒製而成的陶瓷器。[1]過程中以不同方式絞揉,泥坯也呈現出不同的花紋,可以是木紋、水紋,石紋或各種雲紋,也可加入切割、編織等技巧造成較複雜如蓆編、菊花及羽毛等花紋,變化無窮。 [2]
絞胎瓷最早出現於唐朝,至宋朝當陽峪窯發揚光大。但經北宋末年戰亂,至元代起已銷聲匿跡,再也沒發現這類瓷器,技術也已失傳。
絞胎瓷的特點是圖案帶點不規則,風格自然,且紋理表裏如一,有「瓷中君子」之譽。[3]絞胎瓷因用上不同的泥,燒製時容易因為不同的膨脹系數而爆烈,且工序繁複,成品率較低。[2]
近年經政府及一些人士的努力鑽研下,再重新將這種技藝重現出來。[4]
列入非遗
2014年,「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