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彭措林寺
甘丹彭措林寺(藏语称“甘丹彭措林”),简称“彭措林寺”(藏语称“彭措林”),又译“平措林寺”,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原是一座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后来改宗格鲁派。[1]
甘丹彭措林寺 | |
---|---|
基本 | |
国家 | 中国 |
位置 | 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鲁派 |
建筑详情 | |
建立者 | 多罗那他 |
开山时间 | 1614年 |
地圖 | |
平措林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西藏自治区拉孜县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6-766 |
登录 | 2006年 |
历史
彭措林寺位于日喀则市拉孜县驻地东北、彭措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离拉孜县城62公里,海拔4100米。[1]
彭措林寺是在藏巴汗(第悉藏巴·彭措南杰)的支持之下,1614年由多罗那他创建。据传说,该寺创建之前,在其西北方向雅鲁藏布江对岸的山尖上有一座小寺名叫“当嘎拉孜”,住持是多罗那他,因地形限制,当嘎拉孜寺的发展有困难,多罗那他希望迁址,此时有一乌鸦将其盘子叨走,多罗那他追赶乌鸦来到如今彭措林寺后山顶上,才得到盘子,遂决定在这里建寺。该寺建成后,起名“达丹彭措林寺”(藏语称“达丹彭措林”,:,威利转写:rtag brtan phun tshogs gling),为觉囊派的重要道场。 1649年之后,五世达赖时期,强行将觉囊派寺庙改宗格鲁派,该寺为13座改宗格鲁派的寺庙之一,更名为“甘丹彭措林寺”,简称“彭措林寺”。[1][2]
藏文史书记载,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及佛学家,也是外蒙古最大的活佛系统哲布尊丹巴转世系统的实际奠基人。多罗那他原名“衮噶宁波”,藏历第十绕迥木猪年(1575年)生于卫藏交界之处的喀热琼尊地方的一个佛学译师家庭。幼年在觉囊寺出家为僧,学习显密经论。青年时,师从多位来西藏的印度僧人学习佛法、梵文,成为知名佛学家。1608年(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多罗那他著成《印度佛教史》。1614年,他在觉囊寺附近创建达丹彭措林寺,弘传觉囊派教法,将持“他空见”的觉囊派推向鼎盛时期。同年,他被藏巴汗推荐到喀尔喀蒙古传教,行前获四世达赖赠予“迈达理”(意为“慈氏佛”)活佛称号。他在外蒙古弘法二十年,被尊为“哲布尊丹巴”(意为“至尊圣者”)。他的著述颇丰,除了《印度佛教史》之外,还有《时轮源流》、《娘地教法源流》等等流传。[1]
彭措林寺的建成经过了三阶段,用12年完成:第一阶段兴建集会殿;第二阶段兴建16座小佛殿以及一部分僧舍;第三阶段兴建山顶的土布坚拉康以及山上的一部分小殿堂。此后,该寺多次增修及扩建。鼎盛时期,该寺有喇嘛3000人。民主改革之前,该寺有喇嘛350人。21世纪初,有喇嘛41人。[1]
彭措林寺每年藏历12月27日举办跳神活动。每年藏历10月8日举办朝拜度母仪式。[1]
1996年,该寺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建筑
彭措林寺规模宏大,上围有围墙,正门向北开,院内占地面积37800平方米。寺院以集会殿为主体建筑,集会殿四周有16座小拉康,此外还有印经院、彭措林宗政府遗址、僧舍。该寺的建筑分布如同密宗坛城。其他附属建筑起初大多建在寺院外围,随后向山上发展,最后在山顶兴建土布坚拉康等建筑。寺院建筑可以分为山上建筑群和山下建筑群两部分。[1]
- 山下建筑群:包括集会殿、拉康顿珠、印经院、彭措林宗政府遗址、僧舍等建筑。[1]
- 集会殿:彭措林寺的中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坐西朝东,外观为5层,实际为3层。殿门外是庭院、讲经台、影壁。影壁后面是9级台阶的平台,自平台攀登木梯即可进入集会殿底层。
- 集会殿底层:由前廊、经堂、佛殿、依怙殿等组成。
- 前廊:面阔3间,进深2间,长10.8米,宽5.5米,面积59.4平方米。有圆柱4根,柱径0.8米。廊内壁画为四大天王、十五尊地方神、八大龙王、王子、王妃、大臣、侍从等等。
- 经堂:门楣雕有狮子、神鸟等等。经堂面阔7间,进深7间,长宽均为25.5米,面积大约635平方米。中间2长柱直通二层天窗,用以通风及采光,其余3次柱的柱头及斗栱上面绘有菩提萨埵34尊。经堂内原来供奉释迦牟尼及弟子塑像多尊,但多数已经残毁,新塑有宗喀巴、十世班禅、多罗那他等塑像。经堂四壁绘有壁画,以40尊高约2米的释迦牟尼为中心,四周绘有十六罗汉、俱种二十五氏、瑜伽母、贡钦仁布、宝帐依怙、能怖金刚、密集金刚、金刚瑜珈母、各种菩萨像。
- 佛殿:佛殿高于地面50厘米。面阔5间,进深3间,长16.8米,宽9米,面积151.2平方米。殿内有8根长柱。殿内主供确琅度玛像,由多种物质混合铸造。两壁原来供奉7尊高大铜像,现已被毁。殿壁绘释迦牟尼、多罗那他等壁画。
- 依怙殿:面阔3间,进深2间,长9米,宽4.2米,面积37.8平方米。殿内有柱2根。殿内原来供奉贡布扎西、吉祥天母等护法神像,如今该殿后壁新塑班丹拉姆护法神像。该殿四壁绘有壁画,为金汁单线勾勒的护法神像,21世纪初对画像进行重描。该护法神殿每年藏历11月8日对外开放,供信众朝拜。
- 小库房:集会殿右侧有小库房。小库房外的木梯边的墙上绘有壁画,题材似乎是杂技类。
- 集会殿二层:二层围绕经堂天窗建有明廊,宽2.2米,廊壁绘有释迦牟尼传记壁画。二层前端和左右两侧的明廊后设有殿堂:前为加克拉康,即印度佛殿,面阔3间,进深2间,有柱5根,据传该殿是专为放置印度赠送的佛像而建,后来在殿内设班禅宝座;左为乃迥贡康,长5.7米,宽4.8米,面积27.36平方米,供奉佛像,并绘有壁画;右为贡康帕尔,为护法神殿。
- 集会殿三层:三层左侧是卓玛拉康(度母殿),长5.4米,宽5.1米,面积27.54平方米,内有1柱,殿内主供度母铜像,壁画是觉囊派高僧像。三层右侧是阿康(库房),放置修缮集会殿顶时用的工具。三层后面是俄门拉康,面阔5间,进深3间,长15.5米,宽8.4米,面积130.2平方米,有柱8根;该拉康的壁画最精美,画面为释迦牟尼、菩萨、密严刹土、五方佛、觉囊派高僧、时轮坛城等等。
- 集会殿底层:由前廊、经堂、佛殿、依怙殿等组成。
- 拉康顿珠:即16座佛殿。按照前三、后三、左五、右五对称分布。各殿间有石砌墙体连接,所有殿门均朝向集会殿。因文化大革命的毁坏,16座佛殿多已成为废墟。21世纪初正在逐步修复。
- 印经院:又称“巴尔康”。位于集会殿右侧,长11.5米,宽10.5米,面积120.75平方米。原来为三层:底层是粮仓;中层是印经场及经版库;上层是僧舍。现仅存废墟。
- 彭措林宗政府遗址;位于院子西部。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宗政房、粮晌库、宿舍等等建筑。
- 僧舍:数十幢,多已成废墟。[1]
- 集会殿:彭措林寺的中心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坐西朝东,外观为5层,实际为3层。殿门外是庭院、讲经台、影壁。影壁后面是9级台阶的平台,自平台攀登木梯即可进入集会殿底层。
- 山上建筑群:其中最大的建筑为土布坚拉康,位于山顶,其余的吉杰拉康、罗汉堂、布达拉拉康,巴日拉康,卓玛拉康、喇嘛拉康、扎谢拉康等7座小拉康及一部分僧舍散布在山脊两侧。山上建筑群中,除了土布坚拉康之外,其余殿堂的规模均不大,文化大革命中大多被毁坏,21世纪初正在陆续修复。[1]
彭措林寺收藏的文物丰富,主要有:[1]
- 玉器;主要是玉锛。原来有7件,现存3件。是该地区史前文化的遗迹。
- 石刻造像:总量大约150尊。主要放在集会殿外围一周。大多是在青灰色板岩上的浅浮雕。主要包括三世佛、五世佛、五方佛、释迦牟尼与弟子迦叶和阿难、十六罗汉、度母及译师、轨范师等等。此外,还有1990年密宗殿地下出土的大威德、空行母、胜乐金刚等石刻像。
- 金铜造像:总数大约160多尊。大部分是铜质,有的是表面鎏金。包括各类佛、菩萨、度母、金刚、护法神、祖师等等造像,其中该寺第二代活佛等造像非常精美。
- 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数量较少,其中1件瓷壶及2件瓷碗图案新颖。
- 木雕:主要是经书板,数量较少,一般采用浮雕法,刻有释迦牟尼传记中的情节。[1]
彭措林寺有“四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