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汪嘉康
彭汪嘉康(英語:,1932年9月—),台灣醫學家,曾任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主任[3]。現為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腫瘤中心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榮譽副院長,擁有超過60年行醫經驗[4]。
彭汪嘉康 Jacqueline Whang-Peng | |
---|---|
出生 | 1932年9月(91歲) 中華民國 |
居住地 | 中華民國 |
母校 | 臺灣大學醫學系 |
知名于 | 腫瘤內科、癌症遺傳、基因治療 |
奖项 |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醫學 |
机构 |
1984年獲選為第十五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同時也是首次獲得美國亞瑟·弗萊明獎的女性。
於1997年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5]並擔任副董事長。曾於台灣推動「天天5蔬果」、「蔬果彩虹5、7、9」等抗癌觀念,有「台灣癌症之母」之稱[6]。
生平和教育
彭汪嘉康出生於中國大陸,1948年時和家人一起來到台灣,畢業於臺大醫學系,是第一位台灣的女性外科醫師,在實習一年後赴美深造[3],本欲到美國醫院實習並考美國外科醫師,但因美國當時規定臨床醫師需在美國出生[6],彭汪嘉康就轉而擔任美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研究癌症細胞的染色體變異。
學術成就
彭汪嘉康在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的期間,探討癌症和染色體變異之間的關係,和人類細胞遺傳學者蔣有興一起研究細胞培養技術,一年後發現費城染色體(一個和白血病相關的染色體),證實癌症與基因的損壞有關[6],後來又發現骨髓性白血病、淋巴性白血病、或是淋巴腺癌等癌症的癌症指標。
彭汪嘉康在1987年回到台灣,投身癌症醫學,有感於當時台灣醫學沒有有效對抗癌症的方式,她帶著美國癌症權威來台灣訓練十三多名種子醫師。並在1990年擔任實習醫師,考取腫瘤內科醫師執照。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