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门青
《彼得·卡门青》(德語:)初版于1904年,是瑞士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说,此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赞誉,是他的成名之作。
彼得·卡门青 | |
---|---|
原名 | Peter Camenzind |
作者 | 赫尔曼·黑塞 |
语言 | 德语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萨缪尔·菲舍尔 |
出版時間 | 1904 |
出版地點 | 德国 |
媒介 | 纸质版 |
續作 | 《在轮下》 |
章节标题
小说以“最初是神话。上帝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将印度人,希腊人和德国人的灵魂塑造为诗型,并将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赋予诗性。”这部小说纯粹是诗意的,其主人公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诗人,以最美丽的形式展现人们的生活。彼得·卡门青(Peter Camenzind)很容易让人想起黑塞的其他主角,如悉达多、哥尔德蒙、哈利·哈莱尔。像他们一样,他深受痛苦,经历了许多智力、身体和精神之旅。在他的旅程中,他体验了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的多样景观,以及人类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广泛情感。他在本书后半部分的行为象徵著聖方濟各的善舉。 彼得·卡门青在青年时代怀着极大的野心离开山村,去体验世界并成为其中的居民。他从小就经历过母亲的病逝,渴望去上大學离开冷酷的父亲。在学习过程中,他遇到并爱上了画家埃米尼亞(Erminia Aglietti),并成为一位年轻的钢琴家理查德(Richard)的密友。由于后者的去世,他感到非常难过,他开始旅行並感受各种生活经历。 面对生活的沧桑,他不停地喝酒,以此来应对生活的艰辛和莫名其妙的陌生感。他後來遇见并爱上了伊丽莎白,即使她以后会嫁给另一个男人。然而,他穿越意大利的旅程在许多方面都改变了他,并增强了他热爱生活并在万物中看到美丽的能力。只有当他与病残的波比(Boppi)成为朋友时,他才真正体验到爱另一个人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從波比身上见到人类最崇高精神的奇妙的反映,并且與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友谊。 波比去世后,彼得·卡门青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并照顾年迈的父亲。
創作背景
該書創作與一戰前夕,德国国力强盛而危机四伏;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叔本华和尼采成为新的偶像;以新奇为时髦的风气盛行,各种现代文艺流派应运而生。然而刚刚踏上文坛的黑塞却独辟蹊径,以浪漫主义的诗意的笔触塑造了彼得·卡门青这样一个不随俗合流的人物。小说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区一个农夫的儿子,少年时好梦想,他进城念完大学,涉足上流社会,终因不能适应都市里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便“力求从世界和社会返归自然”。
參考資料
- Hesse, Hermann. Peter Camenzind Translated by Michael Roloff.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nc.,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