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壠社

後壠社道卡斯族後壠五社之一,位在臺灣苗栗縣後龍鎮龍津里的南社和田厝。後龍鎮之名稱乃源自此社。

名稱由來

「後壠」一詞之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1. 道卡斯族社名,原名「雅斯社(Yass)」或「阿蘭社(Auran)」,爾後於清治時期康熙年間入墾的漢人將「阿蘭」之音訛轉為「後壠」並藉以稱其地。
  2. 「壠」即指長條狀丘壟之地,而「後壠」即後邊有丘壟之村莊。
  3. 「後壠」為當地原住民對漢人之稱呼,又做「凹浪」,以臺語之義即是無用之人。

另外,《清乾隆年間輿圖》對此地有三種稱呼:「壠社」、「壠社」、「後壠」。而其中的「南社」又稱「南勢社」[1]

歷史

清治時期

  • 1694年(康熙33年),《台灣府志》已有「後壠社」之記載。《諸羅縣志》亦有記述:「後壠港在後壠社前,港面甚闊,商船到此載脂麻。」
  • 1764年(乾隆29年),設立後壠堡
  • 清乾隆年間,後壠社總通事李馬力曾在田厝設立文武社學[1]

日治時期

  • 1902年(明治29年),設後壠支廳
  • 1920年(大正9年),改為「後龍」,並成立役場[1]

戰後時期

  • 1946年(民國35年),改設後龍鄉。
  • 1951年(民國40年),改設後龍鎮[1]

參見

參考資料

  1. 黃丙煌主修; 謝淸輝監修. . 苗栗縣後龍鎮: 苗栗縣後龍鎮公所. 2002年2月 [2015-07-31]. ISBN 9570108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