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 (臺北市)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後山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輪廓略呈東北、西南軸向對稱的等腰三角形,西北邊以南港山系稜線與三張犁庄、五分埔庄、中陂庄、後山陂庄、新庄仔庄為界,東邊為四份仔庄,南邊與萬順藔庄、陂內坑庄為鄰[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八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七、八兩區合併,並改名「南港區」。1920年(大正九年)後山庄改制為「後山」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2]。
戰後內湖庄改制為內湖鄉,隸屬於臺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46年7月,南港、內湖分治,後山地區改隸屬於「南港鎮」,村亦改制為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南港鎮併入成為南港區。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該地區仍屬於南港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