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英語:,也稱為 ,簡稱 ),又称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血管升压素、血管加壓素等,是一种多肽激素,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尿排出的水量。抗利尿激素主要是在下視丘的視上核(SON)和視丘室旁核(PVN)合成,經由神經軸突輸送至腦下垂體後葉儲存,在適當的生理狀況下可由腦下垂體後葉釋放抗利尿激素至血流中,但目前研究也有發現抗利尿激素可直接被釋放進入腦中,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運作。[1]
结构
血管加壓素首先是在豬身上發現的,其中第八胺基酸為赖氨酸,猫的血管加壓素亦如此,我们称其為赖氨酸血管加压素(LVP, Lysine Vasopressin)或赖氨酸加压素(Lypressin):
爾後,在人體發現的血管加壓素,其第八胺基酸為精氨酸。人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血管加壓素均如此。為了和先前發現的血管加壓素有所區隔,我們便稱在人體發現的血管加壓素為精氨酸血管加壓素(Arginine Vasopressin)或精氨酸加压素(argipressin):
血管加壓素由9个氨基酸组成。文献中常称其为八肽,是因为其中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第一和第六胺基酸殘基)被当成一个胱氨酸来计算。
主要生理作用
調節機制
血管加壓素的合成與釋放可受下列幾個因素調節:
- 透過下視丘的滲透壓感受器(視上核和視丘室旁核本身便是一種滲透壓感受器,但它們亦可接受鄰近其他的滲透壓感受器的神經調節)。當滲透壓感受器感受到血液滲透壓上升,它便會促進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並同時促進儲存在腦下垂體後葉的抗利尿激素釋放於血流之中,當抗利尿激素結合在腎臟遠曲小管和集尿管上之V2受器時,引發一連串訊號轉導,結果導致水分再吸收增加,因而血液中的滲透壓便可降低,此低滲透壓可迴饋抑制抗利尿激素之合成與釋放。滲透壓感受器對於血液中的溶質鈉離子有極高的專一性,進而促進抗利尿激素信使核糖核酸之表現。
- 透過存在於右心房、心主動脈弓和颈动脉窦上的壓受容器。當血容積減少時(如大量失血),壓受容器便能感受到此一變化,引發一連串信號轉導,促使血管加壓素釋放於血流之中,當其作用在血管表皮細胞上的V1a受器時,便活化Gs蛋白,引發第二信使作用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平滑肌便能產生收縮,因而增加血壓,此增加的血壓便可迴饋抑制血管加壓素之合成與釋放。
- 透過膽囊收縮素。此一調控機制目前還未明瞭。[2]
相關疾病
當抗利尿激素的釋放量減少或腎臟V2受器對於抗利尿激素的敏感度下降時,嚴重時便會引起尿崩症,由於保水能力下降,患者體內便會出現高血鈉症、多尿症和多渴症。 當抗利尿激素釋放過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使人體經由腎臟排水的能力降低,便可能導致低血鈉症。
参考文献
延伸閱讀
- Rector, Floyd C.; Brenner, Barry M. 7th. Philadelphia: Saunders. 2004. ISBN 0-7216-016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Mastropietro CW. . OA Critical Care. May 2013, 1 (1): 7 [2016-03-17]. doi:10.13172/2052-9309-1-1-6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1).
外部連結
- Molecular neurobiology of social bonding: Implication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 lecture by Prof. Larry Young, Jan. 4, 2010.
- Serum Osmolality Calc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