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雄

徐恒雄1940年—2014年4月26日),臺灣耳鼻喉醫師,培育桃園地區劍道選手,被譽為「桃園劍道之父」,去世後其在桃園區的診所作為桃園劍道故事館。

桃園劍道故事館

生平

早年

徐恒雄為醫師徐銀格六名子女的第三子[1],生於1940年冬[2]。徐恒雄年少時身高177公分,曾作桃園縣籃球代表隊前鋒、後衛,三度出征省運會[3]。徐恒雄大學時受劍道範士九段的父親影響開始學劍道[3],曾在台灣區運會以一對七擊敗對方主將[4],段位達七段[3][5]。但他因劍道導致左眼受傷,晚年差點失明[6]

徐恒雄原先讀牙醫[7]台北醫學院畢業[8]後,以耳鼻喉科為執業[4]

培育選手

父親去世後,徐恒雄辭去台北醫職返回桃園市,在自家的綜合醫院擔任副院長,並開始培育桃園的劍道選手[1]。該診所位於桃園區永樂街24號[4][9],兼具徐恒雄住所[1]。當時桃園沒有公立的劍道館,他就將頂樓闢為劍道練習場[10]

徐恒雄會免費培育選手、自己出錢請選手吃飯、用自己開設的醫院救護車當比賽交通工具、照料生病的選手[8]。曾任青溪國中校長的張秋銘回憶,徐恒雄會找邊緣的學生學劍道,以免誤入歧途[7]。像是曾在青溪國中擔任訓導主任的黃光榮,回憶自己年少時不愛念書,後來在街頭遊蕩時碰到徐恒雄,教他練劍道,還提供診所樓上補習課業、收留,讓他與其他人導回正軌[11]。黃光榮說,徐教練在他們就學時關心他們學業、出社會時關心他們出路,結婚後關心他們生計,讓選手無後顧之憂,訓練自然賣力[8]

徐恒雄將籃球戰術和走位運用在劍道,創造出屬於自己子弟的獨家密技[1]。桃園的劍道界早年是徐銀格打下基礎,在徐恒雄的繼承下,桃園縣男子劍道隊於1976年奪得臺灣區運動會冠軍[12]。1985年,該隊在區運完成七連霸時,縣長徐鴻志為鼓勵,就答應若十連霸就建立縣立劍道館(今桃園市立劍道館)[12]。至十三連霸時,1992年3月30日,桃園縣立劍道館啟用[13]劉邦友任縣長時,為鼓勵劍道選手,將原訂十五連霸以上獎金即不遞增的連霸獎限制取消[14]。1995年,徐恒雄帶領黃靖哲、岳建中、黃光榮、許高穎、劉有元、林豪敦、吳政文、胡文達在區運達成十七連霸,打破區運連霸紀錄[15]。其中的許高穎日後成為八德永豐中學教師,會輔導偏差行為的學生[16]。讓徐恒雄惋惜的是黑道環境下長成的弟子王錦豐,高中畢業後放棄劍道、一度沉淪[5]。王錦豐後來作桃園的劍道教練[17]

徐恒雄一生除曾帶領桃園隊在區運奪廿三連霸外,更出任國家代表隊總教練而四度奪得世界劍道錦標賽第三名[4]

徐恒雄母親一直希望兒子能結婚[2]。對於徐恒雄終生未娶的原因,友人張秋銘認為是為推廣劍道[7]。每周一到五下午4時30分到晚上7時,徐恒雄會親自訓練選手[8]。病患還見到徐恒雄會穿劍道服看診[11]。徐恒雄還以培育鬆獅狗在養犬界知名[10]

去世

2011年末左右,徐恒雄被檢查出罹患肺腺癌3期,於2014年4月26日過世[18]。2015年4月13日,徐恒雄親友、徒弟至桃園市立劍道館悼念被譽為「桃園劍道之父」的徐恒雄[7]。徐恒雄遺產,由家人遵其遺囑提撥幫助弱勢孩童繼續升學[18]

紀念

徐恒雄之弟徐彥郎為紀念兄長與父親在劍道的貢獻,藉由市長鄭文燦提出「一區一故事館」,在家族同意下將徐恒雄的診所和故居改建為紀念館,由設計師王耀邦規劃[1]。2017年1月14日,桃園劍道故事館在鄭市長見證下揭牌[9]。參觀該館須達五人,透過臉書預約[4]

參考資料

  1. 董昱. . 民報. 2017-07-19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中文(臺灣)).
  2. 毛秋琴. . 中國時報. 1997-11-24 (中文(臺灣)).
  3. 葉基. . 中國時報. 2002-12-14 (中文(臺灣)).
  4. 陳昀. . 自由時報. 2016-11-28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中文(臺灣)).
  5. 葉基. . 中國時報. 2004-02-05 (中文(臺灣)).
  6. 毛秋琴. . 中國時報. 1996-11-06 (中文(臺灣)).
  7. 鄭國樑. . 聯合報. 2015-04-14 (中文(臺灣)).
  8. 潘建國. . 聯合晚報. 1995-10-28 (中文(臺灣)).
  9. 謝武雄. . 自由時報. 2017-01-15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中文(臺灣)).
  10. 毛秋琴. . 中國時報. 2000-01-22 (中文(臺灣)).
  11. 邱奕統. . 自由時報. 2014-05-13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中文(臺灣)).
  12. 許瑞瑜. . 民生報. 1994-10-27 (中文(臺灣)).
  13. 胡若梅. . 民生報. 1992-03-31 (中文(臺灣)).
  14. 凌珮君. . 民生報. 1994-10-20 (中文(臺灣)).
  15. 張建鈞. . 中國時報. 1996-10-21 (中文(臺灣)).
  16. 蔡佳燕. . 自由時報. 2008-01-13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中文(臺灣)).
  17. 陳昀. . 自由時報. 2016-11-24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中文(臺灣)).
  18. 蔡依珍. . 中國時報. 2014-05-13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