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飛彈突擊艇
微型飛彈突擊艇(英語:)為中華民國海軍曾計畫研製之飛彈快艇,為中華民國國軍整體防衛構想(ODC)搭配之戰具。原定將以新臺幣316億3844萬元建造60艘,[1]在推動者離任後,該計畫在2020年底終止,2021年撤案取消。[2]
微型飛彈突擊艇 Micro-class missile assault boat | |
---|---|
概觀 | |
艦種 | 飛彈快艇 |
擁有國 | 中華民國 |
前型 | 光華六號飛彈快艇 |
單艘造價 | 船體新臺幣5億元以上 |
結局 | 計畫取消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約45-50噸 |
全長 | 31.4公尺 |
全寬 | 5.4公尺 |
型深 | 6(20英尺) |
吃水 | 2.4(7.9英尺) |
燃料 | 柴油 |
最高速度 | 35節(65每小時) (武器滿載狀態) |
續航距離 | 100海里(190) |
乘員 | 官士兵:三至四人 艇長中尉至上尉編階 |
武器裝備 | 兩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
計畫
微型飛彈突擊艇為參謀總長海軍上將李喜明推動之建案,依國軍「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作戰構想,平時可隱身在全國各大小港口內,戰時則可機動出港作戰,並可在臺灣本島數十海浬的距離海域攻擊敵艦[3][4][5][6][7]。
最初建案計畫微型飛彈突擊艇將在2019年開工,2020年完成首批4艘艦艇製造,2022年前完成作戰測評。[8]但是在2019年6月李喜明退役後全案即全面停擺,2020年預算僅編列新台幣104萬作業費,計畫實質已凍結。2020年11月18日,立法院審查2021年國防部預算時,海軍參謀長敖以智表示此案經初步評估「不符合作戰需求」,並將預算全數減列。[9]
外界猜測,微型飛彈突擊艇與美國在2020年宣布對台軍售陸基魚叉反艦飛彈功能類似,且外購武器造成預算排擠,是讓海軍放棄此案的原因之一[10]。
性能
微型飛彈突擊艇為四十五至五十噸重,船體結構上可能採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或鋁合金兩種,船體外型具雷達匿蹤(RCS)造型設計,全長約31.4公尺,全寬約5.4公尺,吃水2.4公尺,船速滿載時最高航速35節以上,續航力則以最高時速35節計算,至少達100海浬。武裝將搭載兩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耐波性在蒲氏5級強風,可以正常執行戰鬥任務;在蒲氏7級風,艇身結構與穩度性可以安全航行。[11]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 .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7).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 .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 .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 .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0-09-01 [202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中文(臺灣)).
- 程嘉文. . 聯合報. 2019-03-17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