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語:)是一部由德國軍事歷史研究所於1979年至2008年出版、共計12,000頁、全系列13卷的著作,為現代聯邦德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官方戰史,編撰時間長達30年,也被視作德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研究工程[1][2][3]。
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
---|---|
原德文版第一冊封面 | |
原名 | 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 |
作者 | 德國軍事歷史研究所 |
类型 | 歷史 / 軍事 |
语言 | 德文 |
主题 | 納粹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德國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1979年至2008年 |
媒介 | 打印 |
開本 | 13冊 |
页数 | 全系列超過12,000頁 |
編撰史
本作的編撰工程可追溯自1952年聯邦國防軍成立時,當時的布蘭克辦公室(國防部前身)即有意在軍中建立戰史研究中心。1957年1月1日,軍事歷史研究所正式於巴登-符腾堡弗赖堡成立,該機構初期出版了數部個人研究與著作,但至1950年代其定位已轉為研究二戰的軍事歷史,並「給後代留下一部總體史,以儘可能客觀的圖景來描述這個時代的進程和聯繫」[4]:190。戰後大量的德國檔案被送至英國與美國,直到1960年代初才陸續歸還,使德國官方才具備以其研究、編撰一部完整德國戰史著作的可能性[5]。同一時間,東德官方也對外宣稱將編撰一部類似著作,這使得西德政府有了時間上的壓力,因此在軍事歷史研究所首任所長漢斯·梅爾-威爾克上校帶領下,於1962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工作委員會」(),開始了對二戰全史的編撰工作進行初步構想。
此前德國即有出版官方戰史的例子,如國家檔案館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系列著作,但這些作品僅著眼於純軍事議題,忽略經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型態等觀點,並不符合現代軍事史的標準,因此新著不能以其為參考。德方考察英美總參謀部,認為其系統並不合適,而蘇聯作品則因意識形態考量而被禁止。1963年,委員會得出結論,研究方向應「審視與敘述軍隊在整場戰爭的所有方面」,整體研究工作延宕多年,一直到1970年代初才實際展開[4]:193-197。
寫作特色與權威性
軍事歷史學家罗尔夫-迪特·穆勒評論本作深受法學家兼歷史學家曼曼弗雷德·梅塞施密特的影響,後者曾於1970年至1988年任軍事歷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在任期間歷多屆所長、擁有政治上非常強勢的地位,使得文職人員擁有在相關研究中有著更大的寫作自由[6]:309。本作的編撰工作曾歷經幾度爭執而多次推延,如時任研究所所長奥特玛·哈克尔曾以寫作風格過於「社會主義」而推延了首冊的出版,直到1979年才問世[6]:313。該系列最具爭議者為第4冊《進攻蘇聯》(),其中有大量「預防性戰爭說」(指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為一場預防性戰爭的說法)內容,顯示參與編撰的軍史研究員的觀點。此外,本作還有大量「國防軍無罪論」的內容,同樣極富爭議[6]:317。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羅伯特·M·奇蒂諾則對本作提出很高的評價:「給這套書加上『官修戰史』的標籤並不公平,因為這個字眼通常暗示著各種詭辯、對爭議性話題的諱莫如深和對個人與機構名譽的刻意維護。這套德國官方歷史是德國一些最著名學者的集體創作結晶,而且極少使用春秋筆法。是一部廣義的戰爭史(Kriegsgeschichte),涉及讀者所能想像的最全面的話題,從潛艇戰的戰術細節到蘇聯錳產量的精確計算無所不包。此外它還是一部傑出的作戰行動史。它應該得到更廣泛的流傳與閱讀。[7]:xvi」
各冊總覽
- 第1冊:《德國戰爭政策的起因和需求》
- 第2冊:《歐洲大陸霸權的建立》
- 第3冊:《地中海和東南歐–從義大利的「不參戰」到美國的參戰》
- 第4冊:《進攻蘇聯》
- 第5冊(上):《德國勢力範圍的組織和動員 第1部分:1939—1941年間的戰爭行政管理、經濟和人力資源》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88. ISBN 978-3-421-06232-1 (德语).
- . Clarendon Press. 1990 (英语).
- 第5冊(下):《德國勢力範圍的組織和動員 第1部分:1942—1944/45年間的戰爭行政管理、經濟和人力資源》
- . Dt. Verlag-Anst. 1990. ISBN 978-3-421-06499-8 (德语).
- . Clarendon Press. 2003. ISBN 978-0-19-820873-0 (英语).
- 第6冊:《全球戰爭–世界大戰的擴張和1941年到1943年的戰爭主動權的變化》
- 第7冊:《防守中的德國–1943年-1944/45年歐洲的戰略空戰、西線和東亞的戰爭》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1. ISBN 978-3-421-05507-1 (德语).
- . Clarendon Press. 2006 (英语).
- 第8冊:《1943/44年的東線戰役–在東線和次要戰線的戰爭》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7. ISBN 978-3-421-06235-2 (德语).
- . OUP Oxford. 2017-03-01. ISBN 978-0-19-103514-2 (英语).
- 第9冊(上):《1939-1945年的德國戰時社會:政治化、破壞、生存》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4. ISBN 978-3-421-06236-9 (德语).
-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语).
- 第9冊(下):《1939-1945年的德國戰時社會:剝削、解讀、排斥》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5. ISBN 978-3-421-06528-5 (德语).
- . Clarendon Press. 2008 (英语).
- 第10冊(上):《1945年德國的崩潰和二戰帶來的後果:1.國防軍軍事上的潰敗》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8. ISBN 978-3-421-06237-6 (德语).
- 未出版英譯本
- 第10冊(下):《1945年德國的崩潰和二戰帶來的後果:2.國防軍的解散和戰爭的影響》
- .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2008 (德语).
- 未出版英譯本
資料來源
- Bönisch, Georg; Wiegrefe, Klaus. . Der Spiegel. 2008, 15: 50–53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德语).
- Hürter, Johannes. .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007-05-22, 117: 11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德语).
- Henke, Klaus-Dietmar. .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008-09-05, 208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德语).
- Klein, Friedhelm. . Herford, Berlin (德语).
- Schreiber, Gerhard; Wegner, Bernd (编). . München. 1995: 299 (德语).
- Müller, Rolf-Dieter. . Zeitschrift für Geschichtswwissenschaft 56. 2008, (4): 301–326 (德语).
- 罗伯特·M·奇蒂诺. . 胡毅秉 翻譯. 北京: 台海出版社. 2019-05. ISBN 978751682324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