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

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英語:)前稱作《德州電鋸殺人狂回歸》()是一部於1994年上映的美國恐怖電影,由金·漢高爾執導,為《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的第四部。敘述四名青少年,在他們的畢業舞會之夜的路上出了意外,並遇上了電鋸狂魔「皮臉」與他瘋狂的家人,一場恐怖的噩夢即將展開。[2]

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金·漢高爾
监制羅伯特·庫恩
金·漢高爾
编剧金·漢高爾
原著德州電鋸殺人狂
陶比·胡柏
金·漢高爾 作品
主演
配乐韋恩·貝爾
羅伯特·傑克斯
摄影伊林·艾薩克斯
珊卓·艾戴兒
制片商Genre Pictures
Return Productions
Ultra Muchos Productions
片长94分鐘 (原版)
87分鐘(重新上映)
产地 美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1997年8月29日 (1997-08-29)(美國)
发行商哥倫比亞影業
獅門影業家庭娛樂
预算$60萬美元
票房$18萬美元[1]
前作与续作
前作德州電鋸殺人狂3
续作德州電鋸殺人狂[註 1]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導演金·漢高爾曾經與陶比·胡柏一同聯合創作最初1974年原版第一部《德州電鋸殺人狂》。本作的開頭序幕字幕解釋前兩部續集電影的事件,但劇情為「德州電鋸屠殺案」事件之後所發生的事情。

這部電影名稱在1994年和1995年被定為《德州電鋸殺人狂回歸》,之後被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擱置。兩年後,該電影於1997年8月29日被重新刪減與標題更改為《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之後齊薇格和麥康納也都成為各大好萊塢明星,但這部電影既是一個關鍵和商業上的失敗。雖然電影配樂未曾發布,但由巨星羅伯特·傑克斯和黛比·哈利演出電影中的伴侶,單曲在1997年藍光版本發行。

電影由芮妮·齊薇格馬修·麥康納主演,與原版第一部瑪莉蓮·柏恩絲保羅·A·帕庭約翰·杜根等人所有演員全數回歸客串演出,並於1994年夏天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以外的農村地區殺青

劇情

一群無知的青少年為了到達畢業舞會意外闖入德州某處森林,車子出了意外後,他們只能在荒郊野外四處尋找救援,但不幸的是,戴著恐怖人皮面具的電鋸殺人魔搶先一步找上他們,當一行人重返事發現場,只發現殺人魔和他瘋狂的家人已經在等著他們,同時他們也將被帶回到那座陳舊的農舍,殺人魔即將再次大開殺戒…。[3]

演員

  • 芮妮·齊薇格 飾 珍妮佛(Jennifer)
  • 馬修·麥康納 飾 「屠宰者」維爾莫(Vilmer Slaughter)
  • 羅伯特·傑克斯 飾 「皮臉」("Leatherface")
  • 托妮·佩雷斯基 飾 「屠宰者」達拉(Darla Slaughter)
  • 麗莎·努米爾 飾 海瑟(Heather)
  • 泰勒·謝兒·寇恩 飾 貝瑞(Barry)
  • 喬·史蒂文斯 飾 「屠宰者」瓦爾特(Walter Slaughter)
  • 約翰·哈里森 飾 蕭恩(Sean)
  • 詹姆斯·蓋爾 飾 羅斯曼(Rothman)
  • 文斯·布魯克 飾 「我不痛」("I'm Not Hurt")
  • 克里斯·基爾戈爾 飾 羅斯曼的司機(Rothman's Chauffeur)
  • 蘇珊·勞倫 飾 珍妮佛的母親(Jennifer's Mother)
  • 大衛·勞倫斯 飾 珍妮佛的繼父(Jennifer's Stepfather)
  • 格雷森·維克多·修麥克 飾 祖父(Grandfather)
  • 珍妮特·維金斯 飾 吃巧克力的女人(Woman Eating Chocolates)
  • 黛布拉·馬歇爾 飾 在「鮑柏披薩店」的警察(未掛名)客串
  • 約翰·杜根 飾 在醫院的警察(未掛名)客串
  • 保羅·A·帕庭 飾 醫務人員(未掛名)客串
  • 瑪莉蓮·柏恩絲 飾 躺在擔架床的患者(未掛名)客串

製作

發展

羅伯特·庫恩在製作這部電影時指出:

我想回到原來,和(金·漢高爾)也一樣馬上同意這個想法。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讓他寫劇本,我提出了一些錢來寫它,並為我們開始嘗試把這件事放在一起做好。然後我們去了洛杉磯的美國電影市場,和一群人談了融資。那時我提了一些錢,但不足以製作電影,我們考察了與經銷商進行交易的可能性。但我知道這不是我們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期望」,從來就沒有。金會說:「嘿,所以某某人很感興趣,這可能是一個我們可接受的交易。我會問三四個難題,我只想看看金,他會說「是啊。」然後我會回去,開始嘗試籌備更多的錢。我剛開始去找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我盡可能地得到它。[4]

在1996年發行的關於電影製作的紀錄片,漢高爾表示,他把這些角色寫成誇張的美國青年「卡通」漫畫[5]。漢高爾引用連環殺手艾德·蓋恩埃爾默·韋恩·亨利的謀殺案,對他參與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的影響與原版的《德州電鋸殺人狂》。[5]

拍攝

這部電影是在德克薩斯州富魯格維爾,與附近巴斯特羅普 (德克薩斯州)一個廢棄的農舍拍攝地點[4]。大多數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奧斯丁的當地人,除了休斯敦的舞台演員大衛·加爾(David Gale)外。[4]

芮妮·齊薇格在2016年的採訪中反映了這部電影,並說:「預算非常低,所以我們都共享一部小小的露營車,影片的製片人 — 這是屬於他的,這是他私人的露營車。所以,你知道,化妝在前排座位上,中間有一張桌子,浴室裡有一個小小的窗簾。那就是你能把舞會禮服和你的花放在哪裡?太荒謬了。但我相信這是不合法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點危險但是能有什麼經驗呢,這是一部「敢死隊」電影。」[6]

發行

經過1994年的後期製作,1995年由《西南偏南》與媒體會議於1995年公映[7],並在當時收到「如潮的評論」[8]。這部電影是由哥倫比亞影業購買的,據報導指向他們同意在戲劇中散佈電影(以及家庭媒體視頻釋出),並同意花費不少於50萬美元的印刷品和與廣告。[9]

不過,這部電影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擱置了下來,直到1997年,當哥倫比亞影業重新編輯和重新命名標題為《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時,預定8月下旬發布。[10]

重要評價

《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受到大多數負面評價[11]。《今日美國》日報的麥克·克拉克(Mike Clark)稱:「在這裡你都懷疑劇組那種電影般的努力義務卻給自己帶來啤酒慶祝。[12]」而歐文·格萊伯曼在《娛樂周刊》上寫道:「總結了偉大的原創電鋸的荒謬的紅色喜劇,卻沒有一絲原始的恐怖感。[13]」《紐約時報》的珍妮絲·瑪斯琳說:「這是在1995年的這個恐怖鬧劇,當時被稱為《德州電鋸殺人狂回歸》,首先出現在無名演員馬修·麥康納和芮妮·齊薇格扮演主角的角色。但即便是在電影,其主要道具包括亂扔垃圾、老比薩和一個黑色的塑料垃圾袋,但很顯然,這些東西要去的地方是同一個。[14]」《The Cincinnati Enquirer》日報的瑪格麗特·麥克奎克(Margaret McGurk)也對電影的敘述作了評論:「例如,這個腳本為不一致創造了一個新的基準。關於一些青少年在舞會夜晚漫步的事情,並與一群心理變態的食人魔、驚悚殺手一起奔跑... 當然,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幽默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混亂 — 除了可能永遠尷尬可憐的馬修和芮妮。」[15]

這部電影確實收到了一些正面的評價,但是《洛杉磯時報》的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把這部電影稱為「毛骨悚然的恐怖和裝模作樣地幽默搭配。」,而《綜藝》報導的喬·萊頓(Joe Leydon)表示,這部電影「經營著真正可怕尖銳得自我嘲諷的艱難壯舉... 擅長保持觀眾處於不斷跳躍的狀態。」他也讚揚了齊薇格的演出,自潔美·李·寇蒂斯以來最強大的「尖叫女王」[16]。《奧斯汀紀事》也給了這個電影一個積極的評論:「編劇兼導演金·漢高爾操刀原版與這方面的努力表明,他仍然對於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事情有了一個很好的把握。[17]」《德州電鋸殺人狂再臨》在爛番茄上目前根據31條評價該片的評級為16%。[17]

這部電影被提名為《惡臭電影獎》,這部續集沒有人敢說話。[18]

備註

  1. 依電影上映順序,為「重啟新系列」第一部

參考文獻

  1. . Box Office Mojo. [March 24,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7).
  2. . 哥倫比亞影業獅門影業家庭娛樂.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3. . 哥倫比亞影業獅門影業家庭娛樂.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4. Wooley, John. . Fangoria. September 1994, (136).
  5. Henkel, Kim; Zellweger, Renee. . Huberman/Wolf Productions. 1996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6. Gallagher, Brian. . Movie Web. October 30, 2016 [December 2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7. . August 27, 1997 [December 26,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8. Wilonsky, Robert. . Houston Press. August 29, 1997 [December 2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9. . Austin Chronicle. October 20, 1997 [December 26,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10. Macor 2010,第47頁.
  11. . Rotten Tomatoes. [March 1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12. Clark, Mike. . USA Today. August 30, 1997.
  13. Gleiberman, Owen. . September 5, 1997 [December 27,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7).
  14. .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9, 1997 [December 2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9).
  15. McGurk, Margaret A. .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August 30, 1997 [December 2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0).
  16. Leydon, Joe. . Variety. March 19, 1995 [May 1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17. Baumgarten, Marjorie. . The Austin Chronicle. October 17, 1997 [March 1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9).
  18. . Stinkers Bad Movie Awards. The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2, 2006).

參考書目

  • Harper, Jim. . Critical Vision. 2004. ISBN 978-1-900-48639-2.
  • Macor, Alliso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10. ISBN 978-0-292-72243-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