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斯拉龍屬
德魯斯拉龍屬(學名:Drusilasaura)是蜥腳形亞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可能屬於隆柯龍類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德鲁斯拉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演化支: |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
演化支: |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
演化支: | †巨像龙类 Colossosauria |
演化支: | †隆柯龙类 Lognkosauria |
属: | †德鲁斯拉龙属 Drusilasaura Navarrete, Casal & Martínez, 2011 |
模式種 | |
德塞亞多德魯斯拉龍 Drusilasaura deseadensis Navarrete, Casal & Martínez, 2011 |
發現與命名
在21世紀初期,古生物學家馬塞羅·特赫多爾(Marcelo Tejedor)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聖克魯斯省尋找哺乳動物化石時,在一個私人牧場發現一些蜥腳類恐龍化石。當地古生物博物館與國立巴塔哥尼亞大學組成聯合挖掘團隊,將化石挖掘出來。德魯斯拉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PM-PV 2097/1到2097/19)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四節背椎、一節薦椎、六節尾椎、左肩胛骨、肋骨碎片、以及其他無法鑑定部位的骨頭碎片。該挖掘地點屬於Bajo Barreal組的上層,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1]。
在2011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塞薩爾·納瓦瑞提(César Navarrete)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德塞亞多德魯斯拉龍(D. deseadensis)。屬名是以牧場擁有家庭的新生女兒Drusila Ortiz de Zárate為名,並採用雌性字根的~saura;種名則是以聖克魯斯省的德塞亞多河(Río Deseado)為名[2]。
體徵
研究人員列出德魯斯拉龍的許多獨特特徵,大多數蜥腳類恐龍有類似的外形、很少發現完整化石,研究人員常利用脊椎的椎板以鑑定、區別蜥腳類恐龍的不同物種。德魯斯拉龍的前段背椎有兩個粗壯的棘骨突椎板,分別位於前後,中間由長而深的凹處隔開。前段背椎後緣的椎管周圍有小型環狀椎版。最後一節薦椎的神經棘頂端附近,有個棘後椎版。至少前五節尾椎的神經棘頂端附近,有個棘前椎板。前段尾椎具有結節後椎骨關節突椎板。至少前四節尾椎具有腹側孔。至少前四節尾椎的前椎骨關節突結節,接觸棘前椎板[2]。
如同其他泰坦巨龍類恐龍,德魯斯拉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德魯斯拉龍是種大型蜥腳類恐龍,肩胛骨長度為143公分,比門多薩龍的肩胛骨還大了30%。研究人員參考其近親,推測德魯斯拉龍的身長超過20公尺,體重估計值介於20到30公噸[2]。
分類
研究人員在命名德魯斯拉龍時,將牠們歸類於泰坦巨龍類,可能屬於隆柯龍類演化支。如果屬實,德魯斯拉龍將是生存年代最早的隆柯龍類恐龍[2]。隆柯龍類還包含富塔隆柯龍、門多薩龍、可能還有普爾塔龍,化石都發現於南美洲的白堊紀晚期地層。
參考資料
- (西班牙文)Navarrete, C.; Casal, G. & Martínez, R., 2008, "Nuevos materiales de Titanosauridae (Lognkosauria?) de la Formación Bajo Barreal, Cretácico Superior, Santa Cruz, Argentina". In: CONGRESO LATINOAMERICANO DE PALEONTOLOGÍA DE VERTEBRADOS, 3, 2008. Libro de Resúmenes p. 176
- (西班牙文)César Navarrete, Gabriel Casal and Rubén Martínez. (PDF). Revista Brasileira de Paleontologia. 2011, 14 (1): 1–14 [2012-07-12]. doi:10.4072/rbp.2011.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