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施堂

怀施堂中国上海历史上的一座重要教堂,由美南浸信会差会开辟,位于浸会庄内,即今闸北区延长路149号。

20世纪初,美南浸信会差会在北四川路北端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口设有明强中学和晏摩氏女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四川路迅速繁盛,地价飙升,1924年,传教士万应远将北四川路狄思威路口产业抛售,同时低价购进北宝兴路底荒地400亩,设立浸会庄,浸会大批传教士聚居于此,并将明强中学和晏摩氏女中迁来。1925年,传教士施利去世,万应远在明强、晏摩氏两校中间兴建以他命名的怀施堂,可容1200人。怀施堂信徒多为明强、晏摩氏两校师生。由于浸会庄为江苏浸信会联会(包括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扬州)的活动中心,所以怀施堂在浸信会内亦有相当影响。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浸会庄位于战区,晏摩氏女中和明强中学一度停办。孤岛时期,两校迁至租界,在外滩中国通商银行大厦,与自苏州迁来的的晏成中学、慧灵女中联合开办浸会联中。抗战结束后,晏摩氏女中迁回原址,而明强中学停办,由沪江大学附中迁入浸会庄原明强中学校舍。

1951年,沪江大学附中和晏摩氏女中被收归国有,次年合并成立北郊中学。1954年,美籍传教士全部回国,浸会庄结束,怀施堂改作北郊中学礼堂。[1]

1955年,浸信会另在和田路1936号设神恩堂。1958年,在献堂献庙高潮中,神恩堂关闭,信徒参加位于宝通路闸北堂的闸北区联合礼拜。

1978年,原浸会庄改属上海机械学院。怀施堂建筑于80年代初拆除。[2]

参考文献

  1. . [201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2. . [201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