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惑

思惑佛教术语,意指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亦即對五蘊、五欲的貪愛,對禪定、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此皆屬思惑煩惱,與見惑合稱為煩惱障

简述

  • 修道時所要斷除的煩惱,所以又作修所斷煩惱。

其中包括三种:[1]

  • 俱生思惑,该惑与形俱生;
  • 依见思惑,该惑随见惑而生起,系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诱导所生;
  • 三界繫思惑,即三界九地的思惑,即八十一品思惑[2]

參考說法

  •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思惑:新云修惑,舊云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聖人於修道所斷之貪瞋痴等迷事惑也。

相关条目

參考文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三種思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九地九品思惑
  1.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三種思惑:(名數)一、俱生思惑,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愛惡之心生也。二、依見思惑,伴見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見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繫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2. 佛学次第统编·杨卓:“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