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縣城

恆春縣城,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恆春鎮的一座城池,是清朝牡丹社事件之後所設的恆春縣縣治所在,始動工興建於光緒元年十月十八日(1875年11月15日),光緒五年七月十五日(1879年9月1日)落成,是臺灣現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門的一座[註 1][1][2]

恆春古城
恆春縣城
恆春古城的城門之一被稱為明都門的「南門」。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屏東縣恆春鎮
22°00′29″N 120°44′53″E
建成时间 清朝光緒五年(1879年)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城郭
詳細登錄資料

該城的遺跡在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12月5日被指定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3]戰後則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臺閩地區二級古蹟,後改為國定古蹟[1]

沿革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奏為履勘琅𤩝情勢擬即築城設官以鎮民番而消窺伺事

恆春地區舊稱琅,原屬鳳山縣管轄[4],但實際上鳳山縣對此處的管轄能力有限。羅發號事件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奉令來臺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而在該年十二月初一時他命臺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探查,後來沈葆楨本人也在十二月十三日親自探查,之後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奏,其奏摺中提到認為可依照夏、劉之見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並打算由「素習堪輿家言」的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謹擬縣名為「恆春」[4][5][2]

恆春縣城在隔年,即光緒元年十月十八日(1875年11月15日)動工,經費由國庫支應,但仍動員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的仕紳前往督造[註 2],後於光緒五年七月十五日(1879年9月1日)落成[4]

日治時期,恆春縣城在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受颱風侵襲而受創[7],而後在昭和十年(1935年)12月5日被指定為臺灣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3]。二次大戰中,恆春古城也受戰火波及而受損,之後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碰上地震再次受創[7];後來又因為開闢道路等因素,使得東門段的城垣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及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先後遭拆除[1]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恆春古城遺跡被列暫定一級古蹟,而屏東縣政府也在同年接受交通部觀光局補助下重建南門城樓;而在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又重建東門城樓,但因整建過程中有缺失,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公告時降為二級古蹟[7]。而重建的兩個城樓中,東門城樓在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因遭白蟻蛀蝕又再次傾圮[7]

2006年,恆春古城在2006年恆春地震中受到波及,其中在地震後城垣上的城垛(亦即女兒牆)共倒了15座。[8]南門門樓南門軒亭倒塌,四周挑樑及屋架榫頭鬆脫。[9]

風水

《恆春縣志》中記載說恆春古城的四周有山,分別為三臺山[註 3]、龍鑾山[註 4]、虎頭山與西屏山[註 5],在風水上被視為玄武(北)、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而三臺山為主山[4][10]。又城內的猴洞山[註 6]為龍脈所在[4],為廟宇集中地[1]

城池設計

恆春古城周長有880丈(約2600公尺),城基厚2丈、而外牆高有1丈4尺5寸,內牆則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6尺,設有四門,除南門有「明都門」之稱,其餘三門僅稱東門、北門、西門[1][10][7]。城門外有壕溝,於城門處設有橋樑,而各個城門之間設有砲臺[1]。而在城裡有縣署[註 7]、典史署、文廟、同善公所、天后宮、風神廟、城隍廟、福德祠、三山國王廟、白龍庵、五龍君王廟、觀音廟等設施[4]。又光緒四年(1878年)知縣黃延昭曾在城內挖掘五口水井,分別位在大街、縣署西轅門、風神廟前、縣署後與南門[6]:77

古城裡較為熱鬧的地區在西南部,主要街道有縣前街、西門街、打鐵街、南門街、客人街、東門街、北門街與土地公街等等[4][11]

圖片集

註釋

  1. 臺灣現存城池遺跡中,臺北府城原五門缺了西門、新竹縣城(淡水廳城)原四門中只留下東門、臺灣府城(臺南府城)原十四門(正城八門、東西外城共六門)只剩下四門、鳳山縣舊城原四門缺西門、鳳山縣新城原五門只剩下東便門、澎湖廳城原六門餘二門(但小西門順承門保留較多古貌)。又金門城四門是後來重建,已非原物。
  2. 鳳山縣仕紳林勝源承建東北到西南部份,嘉義縣仕紳陳熙年承建西北到西南部份,嘉義縣仕紳周黃英、吳逢源共同承建西南部分,臺灣縣仕紳吳朝寅、徐元焯與鳳山縣仕紳藍登輝共同承建西南到東南部份,至於東南到東北部分則由提督高登玉承建[6]:76、77
  3. 原稱硬仔山
  4. 原稱赤牛嶺,今復舊稱
  5. 原稱太平頂山,今復舊稱
  6. 舊名饕山
  7. 在西門與南門之間,於光緒元年十一月廿七日(1875年12月24日)到二年四月初六日(1876年4月29日)建成[6]:77

參考來源

  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3. 林會承. . 遠流出版社. 2011-04-01: 221頁. ISBN 978-957-32-6765-2.
  4. 周郁森. . 國立成功大學. 2003年1月: 32-33、79、80頁.
  5.  請瑯築城設官折(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6. 屠繼善 總纂; 王志楣 點校.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 2007-12-20. ISBN 978-986-01-1705-9.
  7. . 墾丁國家公園——恆春古城與鵝鑾鼻燈塔.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中文(臺灣)).
  8. 宋耀光. . 聯合新聞網. 2006-12-27.
  9. . 環境資訊中心. [2024-04-07] (中文(繁體)).
  10. 張志遠. .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9月: 160-165頁. ISBN 978-986-6731-00-6.
  11. 吉申君. . 國立成功大學. 2008年1月: 41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恆春縣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