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德·波諾

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1933年5月19日—2021年6月9日[1]),馬耳他人,心理學家牛津大學心理學學士,劍橋大學醫學博士,歐洲創新協會將他列為歷史上對人類貢獻最大的250人之一。他在1960年代末期提出“水平思考”方式,改變了日常人採用“垂直思考”方式容易出現的問題。這種思考方式在1980年代末期曾經在香港大專界掀起一陣熱潮。此外,他在1980年代中期提出的“6 Thinking Hats”TM六頂思考帽子)思考法至今被廣泛採用。

愛德華·德·波諾

簡歷

愛德華·德·波諾在地中海的島國馬耳他出生。早年在馬耳他聖愛德華書院求學,之後於皇家馬耳他大學取得醫學學位。之後他取得有「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之稱的羅德獎學金,並前往英國牛津大學讀書,並取得心理學及生理學的榮譽學位,及醫科哲學博士(D.Phil.)。然後,他又在劍橋大學取得另一個哲學博士,並先後任教於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及哈佛大學。波諾已婚,並有兩個兒子。

1969年,波諾成立認知研究基金(Cognitive Research Trust, CoRT),用以繼續支持他的研究,及把他的研究商品化。

影響

他出版的著作有73本,代表作為「六頂思考帽」及「水平思考法」被譯成41種語言,行銷54個國家。不少跨國公司總裁、諾貝爾獎得主及各領域的精英都推介他的著作。

課程在大型企業(如微軟IBM松下麥當勞西門子等公司)得到應用,另外在美、日、英、澳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小學校,他的思維訓練課程也得到了普及。在紐西蘭的小學,不少課室都掛起了這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用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多作獨立思考。他現時的工作主要為其他人作思考訓練及著書立說,並正在研究“the 6 action shoes”。TM

六頂思考帽

這方法強調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客觀地分析各種意見,最後作出結論。六帽子:

  • 白色思考帽:提供事實與數據,還包含考慮事情的各個面,必須深入地挖掘事實,也必須將他人的意見考慮進來
  • 紅色思考帽:代表情緒,直覺,感覺;當戴上紅色思考帽,代表允許表達自己的喜好與感覺,運用在投票與決策
  • 黃色思考帽:代表好處,利益,價值;當戴上黃色思考帽,代表專注於考慮事情的正面,思考短、中、長期的好處、價值與利益,也包含了挖掘潛藏的優點
  • 黑色思考帽:代表缺點,隱患,問題,風險;當戴上黑色思考帽,代表專注於考慮事情的負面,思考短,中,長期的風險,潛在與明顯的危機,是一頂行動前必須帶上的帽子
  • 綠色思考帽:代表創新與創意,是一頂創意帽,水平思考就是綠帽的延伸
  • 藍色思考帽:是一頂控制思維的帽子,也稱為帽子的帽子,是一頂主持帽,系統地使用帽子時,必須以藍帽為開始,藍帽為結束

已翻譯為中文的著作

  1. 水平思考法,桂冠 1991 ISBN 9787508613673
  2. 商業機會探索手冊(一)(二),桂冠 1996[民85]
  3. 六頂思考帽 桂冠 1996[民85] ISBN 9787203060567
  4. 我對你錯,桂冠 1996[民85]
  5. 開創新機,桂冠 1996[民85]
  6. 創意有方,天下遠見 1998[民87]
  7. 本能.學習.理解,業強 1985[ 民74 ]
  8. 水平思考五日訓練法,仙人掌 民59[ 1970]
  9. 教孩子思考,桂冠 1999 ISBN 9787203061496
  10. 思考遊戲(The 5-day Course in Thinking)桂冠 1996
  11. 六頂思考帽,桂冠 1996
  12. 超競爭,長河 民85
  13. 意象思考法,心理 民79
  14. 圖解管理思考200則,業強 民73
  15. 探求機會的思考方法,臺灣新生代出版 業強總經銷 民72
  16. 成功策術,遠流 民76
  17. 抓住機會的方法,業強 1986[民75]
  18. 用字遣辭面面觀,卓越出版:臺灣英文雜誌總經銷 1986[民75]
  19. 思考探奇
  20. 應用水平思考法(一)(二)
  21. 思考學習
  22. 教孩子思考
  23. 思考的奧秘-心智的歷程(一)(The Mechanism of Mind)
  24. 快樂的思考法(The Happiness Purpose)
  25. 開創新機(Future Positive)
  26. 在對錯之外思考(Beyond Yes and No)
  27. 我對你錯(I am Right You are Wrong)

遊戲

他創作數個抽象策略遊戲,如L棋三點棋[2]

参考文献

  1. Jeffries, Stuart. . the Guardian. 10 June 2021 [15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英语).
  2. .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