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鋆
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愛新覺羅氏,名金成,號安仁居士,來台後曾化名劉柱林(救命恩人之姓名),生於大清北京,清朝宗室後裔,滿洲正紅旗人,儒家學者,創辦奉元書院,以私人講學,外界稱其為「毓老」,在台灣宣揚中華文化六十餘年。
毓鋆 | |||||
---|---|---|---|---|---|
毓鋆於2007年4月11日講《孫子》兵法之神態 | |||||
姓 | 愛新覺羅 | ||||
名 | 毓鋆 | ||||
號 | 安仁居士 | ||||
出生 | 大清順天府 | 1906年10月27日||||
逝世 | 2011年3月20日 臺灣台北市 | (104歲)||||
|
家世
毓鋆乃清朝宗室出身,为禮親王代善的后裔,母親出身鈕祜祿氏,毓鋆生前曾當面向弟子提及其父並非誠厚,因為當時他所用信箋上印有取自《論語》:「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之意的「世鐸精廬」,被以為紀念世鐸[2]。
毓鋆生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與末代皇帝溥儀同年,四歲由母親親授四書,十三歲讀完十三經。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伴讀,師事陳寶琛(皇帝之家庭老師、宣統帝溥儀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蒙古史學者)、王國維、康有為、和葉玉麟諸先生,傳習經史子集之學,英國人莊士敦先生(Reginald Johnston)教授西洋之學。王國維後來就任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要求毓鋆一起到國學院旁聽,並曾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旁聽其師兄梁啟超講述之墨子。[3]
後留學日本、德國學習軍事[4]。畢業回國後,投入滿洲獨立運動[5],曾任職於滿洲國情報部門,某次於暗中破壞日本軍事行動時,被日本軍警追捕,緊急時逃入不相識的劉柱林先生院子內躲避,劉柱林見狀知道是抗日份子,不問緣由急忙脫下身上長袍及身份證助其脫逃,所以毓鋆終身感念救命恩德,以致在台灣時以劉柱林為名,以示不忘救命恩人,並在兩岸互通之初,即回東北尋訪劉柱林先生。
1945年滿洲國覆亡時,假扮為僧侶,逃至中國大陸南方,曾代表東北滿族出席南京的抗戰勝利紀念會。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到台灣。
輾轉來臺
毓鋆來臺之初,受南志信邀請到臺東農校作教務主任,當時校長為陳耕元。毓鋆在當地還穿著原住民服裝以親近當地人。[6]
後來以「遜清遺老」、「不食周粟」緣由守節,拒絕加入國民黨及所安排之職務,所以政府當局長期以特務加以監視,導致他於1948年1月來到臺灣後,幾乎是深居簡出,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每天以讀書為樂,讀《易經》一卦與《春秋》一年爲日課,常與鄰居長者寒暄,然而鄰居甚少知道其本名,皆尊稱「老先生」或是「老王爺」而不名,暇時亦以畫觀音佛像爲父母迴向,報答生育大恩。[3]
據《無隱錄》中對毓鋆的簡介,毓鋆來臺後「隱於鄉,以讀書自娛。自學卅餘年(按:約指至1970年之時),以《春秋》公羊學之微言大義為用,以《大易》為歸,貫徹群經, 成《愛新氏八經微義》(易、書、詩、禮記、公羊春秋、論、孟、孝經)並著《新清史》、《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前事)及《無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後事)等稿[3]」,這些書稿未曾出版。
講學事業
毓鋆至台之初,曾在台東農校教育山地學生三年,期間曾為胡適父親胡傳立了「清臺東直隸州州官胡鐵花紀念碑」,並且改其前路名為鐵花路以示紀念。胡適後來到台東尋訪其父遺跡時,見到了石碑與鐵花路,甚為詫異,詢知是毓鋆後,遂與之友好,隨後回到台北。起初來台灣學習漢學的外國學生,徵詢胡適意見,胡適則推薦到毓鋆門下,所以外國學生開始登門求教。1958年10月,毓鋆開始在家中為外國留學生開課,講授《春秋》公羊家哲學,但為避免政治壓力,最初並不接受本國學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理查德·魯道夫(Richard Rudolph)是毓老首位外國學生,至1970年初已有十多年之久,其中多數學生已拿到博士學位並在國外各大學任教,這些外國學生共計:33位美國人、2位日本人、2位英國人、1位加拿大人、和1位越南人。美國漢學家中,如簡慕善(John Jamieson)、席文(Nathan Sivin)、孟旦(Donald J. Munro)、范力沛(Lyman van Slyke)、吉德煒(David Keightley)、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包弼德(Peter K. Bol)、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班大為(David W. Pankenier)等多人皆曾受教門下[3]。
1966年受到張其昀的一再敦請,同意到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教。1967年9月,毓鋆開始在該校哲學系任教,開設「孔孟荀哲學」、「陸王哲學」、「學庸哲學」和「易經哲學」。下學期擔任系主任,但1968年7月,因人事問題而離職。此後曾受于斌樞機主教敦請,至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開課,由1968年7月至1969年9月,只有一學期。 1970年,受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趙雅博之邀,至政治大學開課,講授《易經》,但為期也只有一年。至1971年,校方因受政治壓力,沒有續聘,毓鋆此後開始私人講學生涯。[4]
1971年毓老在台北成功新村(大安區和平東路311巷,今「成功國宅社區」)自宅創設了「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的事業。最初只以美國留學生為主,教了不少外國學生 。後來台大的研究生,也陸續來請教,尢其是台大歴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居多。其六十年的講經生涯,學生遍及政商藝界,包括前副總統連戰、蕭萬長、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前外交部長黃志芳、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前總統李登輝的《易經》教師劉君祖、前英業達集團總裁溫世仁、雕塑家楊奉琛等。[7]毓老宣揚中華文化六十餘年,述而不作並以傳承中國文化為他畢生最大的志業。毓老的教育是從儒家思想入手,他特別重視《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四書教學,所以在「黌舍」讀書,要等上過一年的四書班,才算在「黌舍」入了學籍,也才能選讀五經或諸子等其它課程。[8]。
在1970年代,毓老的「天德黌舍」從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都有開課,週一上《易經》,週二上「四書」,週三上《春秋繁露》,週四上「詩、書、禮」,週五上「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並涉及《資治通鑑》及《人物志》。[8]直到2008年,以102之高齡仍登壇授課。
2011年3月20日於台北市家中辭世,享嵩壽105歲。
身後榮譽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總統華總二榮字第10000064990號令 |
當代經學家劉柱林,本名愛新覺羅毓鋆,沈潛醇謹,識度清邁。幼歲嫻誦四書五經,修習格致西學,及長負笈日本、德國,覃思邃密,績學博文。隻身來臺後,曾遠赴臺東部落執教,啟迪沾溉,嘉惠原鄉。嗣任教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暨輔仁大學、文化大學等校,闡揚儒學經典奧旨,析論法家治術精微,志道游藝,桃李門牆。復開辦奉元書院,暢申修齊治平哲理,厚植庠序教化功能,勤攄澹泊,述而不作;樂育宣劬,濟濟多士。綜其生平,流風德澤,見淑世牖民之深衷;紹統延緒,成中華文化之薪傳,學海津梁,貽範永馨。遽聞上壽捐館,軫悼殊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耆碩之至意。 | ||
——總 統 馬英九 , 中華民國總統府[9][10] |
院訓
奉元書院院訓是:
學由不遷怒 不貳過 臻聖王至德
菀育仁者相 帝者師 履一平要道
相關著作
門人整理之語錄、著作
- 許仁圖述作:《論語一章》(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1年)
- [香港版]《論語一章:且聽清室最後一位王爺如何講解》(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
- 許仁圖主編:《禮元錄《毓老師說》》(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
- [簡體版]《毓老師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許晉溢筆記:《毓老師講中庸》(1996年)(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3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絅筆記:《毓老師講孫子》(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4年)
- [簡體版]《毓老師說孫子兵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絅筆記:《毓老師講學庸》(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4年)
- [簡體版]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絅整理:《毓老師說大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 [簡體版]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絅整理:《毓老師說中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絅筆記:《毓老師講論語》上、下冊(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5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陳明德、沙平頤、劉昊筆記:《毓老師講莊子 1978-1979》(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5年)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蔡宏恩記述,許晉溢整理:《毓老師講學庸》(1999年)(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5年10月)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蔡宏恩、許晉溢記述,許晉溢整理:《毓老師講人物志》(1995、1996年)(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6年3月)
-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蔡宏恩、許晉溢記述,許晉溢整理:《毓老師講孟子》(1995年)(臺北:中華奉元學會,2016年11月)
專書
- 魏斐德編:《無隱錄》(Nothing Concealed,1970年)
- 許仁圖:《長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2年)
- [簡體版]《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 張輝誠:《毓老真精神》(臺北:印刻文學,2012年)
- 董華春:《問心錄:感念恩師大清禮烈親王裔孫愛新覺羅毓鋆》(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4年)
- 許仁圖:《盤皇另闢天的毓老師》(高雄:河洛圖書出版社,2015年)
單篇文章
- 鄭健立:〈終身難忘毓老師〉,《明道文藝》252期(1997年3月),頁53-55。
- 尉天驄:〈傲然卓立舊王孫─回憶毓老〉,《文訊》315期(2012年1月),頁41-46。
- 張輝誠:〈尊師重道,大公無私─毓老師與師承〉,《印刻文學生活誌》103期(2012年3月),頁166-177。
- 黃忠天:〈溯源與奔流─跨世紀經學家愛新覺羅毓鋆與奉元書院教育〉,《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1期(2013年2月),頁38-49。
參考資料
- . 1937: 3992–3996.
- 張輝誠. . . 台灣: 印刻出版社. 2012-07-25. ISBN 9789865933296 (中文(臺灣)).
- Frederic Wakeman, Jr., ed., 《無隱錄》Nothing Concealed:Essays in Honor of Liu (Aisin-Gioro) Yu-Yun. Taipei:Chinese Materials and Research Aids Service Center, Inc., Taipei, Taiwan, 1970.毓老的英文簡介應是由 Professor Wakeman (魏斐德)執筆所作。
- . [201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 李淑珍〈毓老時代的開闔起落〉:「他以身為努爾哈赤嫡系子孫自豪、滿族認同強烈,但『我是金人,卻在教中國文化』。……他年輕時參與滿洲國、鼓吹滿洲獨立,來台後同情黨外異議人士,卻堅決認為台獨絕不可行。」,收入《夏學論集》。
- 張輝誠. . . 台灣: 印刻出版社. 2012-07-25. ISBN 9789865933296 (中文(臺灣)).
- 林人芳. . 國語日報新聞. 2013-02-20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5) (中文(臺灣)).
- . [201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7).
- . 第6971期.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1-04-20 [2016-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PDF). 第6971期. 國史館. 2011-04-20 [2016-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2).
參考文獻
- . 遠見雜誌. 1991-08 [201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臺灣)).
- . 論學 On Learning,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2005-08-24 [201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丁凡. 2008-01-01 [201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丁凡. 2008-01-03 [201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站立者說. 2010-02-08 [201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5) (中文(臺灣)).
- . 罔腰ㄟ柑仔店. 2010-09-24 [201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中文(臺灣)).
- . 就是這個味. 2010-12-31 [201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丁凡. 2011-03-20 [201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 2011-04-01 [201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中文(臺灣)).
- . 犬馬的天空. 2011-04-08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1) (中文(臺灣)).
- . 犬馬的天空. 2011-04-08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9) (中文(臺灣)).
- . 犬馬的天空. 2011-04-09 [2011-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4) (中文(臺灣)).
- . 丁凡. 2011-04-11 [201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 追思. 2011-04-17 (中文(臺灣)).
- .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 2011-05-01 [201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中文(臺灣)).
- .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 2011-06-01 [201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中文(臺灣)).
- . 如嚮集──劉老師專欄. 2012-04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 (PDF). 總統府 第二局. 2011-04 [2016-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03)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毓鋆 |
维基语录上的毓鋆语录 |
- 中華奉元學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毓老 紀念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毓老師(face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奉元書院(face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大奉元社(face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