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
生平
戎昱生於开元二十三年(735年),[5]多次应考不中,又经历了安史之乱,至德元年(756年)避难移居陇西。[5]後來考取了进士。[2][3] 宝应元年(762年),北游经滑州、洛阳西行,接受华阴县尉王季友的招待,並且同賦《苦哉行》。
大历初年(766年),戎昱授职荆南节度使府从事,入衛伯玉幕內任从事。[6]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幕僚。崔瓘有意为戎昱作媒,但被拒絕。[7]
大历五年(770年)冬,湖南兵马使臧玠兵变,崔瓘遇害,戎昱离开潭州,游历衡阳、耒阳等地。大历十一年流徙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幕僚,昌巙待之甚厚,戎昱“自谓李大夫私恩至深,无任感激”。建中二年(781年)二月,返长安,擔任侍御史。建中四年(783年),因事貶辰州(今湖北怀化)刺史,贞元初年,改任浙江东道某州刺史。贞元七年,任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8]
贞元七年(790年),移安南都护。[5]贞元十四年(798年)在湖南零陵,可能还担任过永州(今湖南零陵)刺史。晚年流寓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而终。卒年不可確考。[9]
文学风格
戎昱的作品为现实主义诗作,诗風沉郁,多伤乱之作,绝似晚唐。[10]內容主要描寫战争,百姓痛苦,“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羶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羁旅游子,离别思乡,“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等主题。[11]诗作语言清新质朴,境界苍凉豪迈,气势纵横。[3]胡震亨謂戎昱與杜甫相接。[12]
作品
- 文集五卷
- 诗集一卷,约120余首。
注釋
- 关于戎昱的籍贯,向來有荆南和扶风两种說法。“扶风”说首见于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戎昱集》五卷,唐虔州刺史扶风戎昱撰。”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戎昱”条称“昱,荆南人。”。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以戎昱的《长安秋夕》及《云梦故城秋望》二诗進行分析,作为“荆南”说依据。目前以“荆南”说成為主流說法。
- . 国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8).
- 彭定求.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 ISBN 9787101017168.
- 傅璇琮.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373–374. ISBN 7101035965.
- 據王达津《卢纶•戎昱生平系诗》。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订戎昱之生年為740年。
- 《新唐书·艺文志》载:“戎昱集五卷,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虔二州刺史。”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卷三《戎昱》“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条考证云:“戎昱大历元年、二年(七六六——七六七)间已在江陵。”
- 《唐才子传》卷三《戎昱》云:“崔中丞亦在湖南,爱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戎,能改则订议。昱闻之,以诗谢云:‘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自谓李大夫恩私至深,无任感激。”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認為此事大謬。
- 以上詳見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戎昱》。目前學者對戎昱生平的考證差異頗大,王达津的《卢纶·戎昱生平系诗》認為“大历八年,戎昱入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李昌夔幕府。大历十二年,戎昱入侍御史。大历十三年,戎昱贬辰州刺史。可能于贞元元年,移虔州刺史。”陶敏《中唐诗人事迹小考·戎昱任虔州刺史年》认为戎昱任虔州刺史当在贞元十二年。
- 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戎昱考》据戎昱《送零陵妓》一诗,認為贞元十四年(798年)戎昱尚在世。《唐诗纪事》卷二十八载:“昱在零陵,于襄阳(于頔)闻有妓善歌,取之。”,據《旧唐书》卷一五六《于頔传》載贞元十四年(798年)于頔始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八《唐》“戎昱”条,称“唐戎昱守零陵”,可見當時戎昱仍任地方官。
- 《沧浪诗话》谓“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
- 傅璇琮《戎昱考》认为戎昱顺着杜甫三吏、三别的那条道路走,“又以沉痛的笔调,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苦难的人们”。
- 《唐音葵签》卷二十六称赞:“戎昱之于杜甫,尤其著者。”
参考文献
- 谭优学]:《戎昱行年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