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機器:戰術小隊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英语:)回合制戰略類型的戰爭機器系列外傳遊戲,開發商為曾製作雷神之錘Splash Damage及現時負責全系列開發的The Coalition為協助,發行商為Xbox遊戲工作室。本作於2020年4月28日率先发售於Microsoft Windows平台,及後於2020年11月10日以新主機護航作形象在Xbox Series X/S發行,同時亦在Xbox One上發行。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
    类型回合制戰略
    平台Microsoft WindowsXbox OneXbox Series X/S
    开发商Splash Damage
    The Coalition
    发行商Xbox遊戲工作室
    总监Steve Venezia
    设计师Tyler Bielman
    音乐Edward Patrick White
    系列戰爭機器系列
    引擎虛幻4
    模式單人
    发行日Microsoft Windows
    • 全球:2020年4月28日
    Xbox Series X/S, Xbox One
    • 全球:2020年11月10日

    系統與背景

    本作首次並非如系列正傳中採用動作動作射擊形式遊玩及表現劇情,是採用回合制戰略操作以組隊形式控制各成員進行攻防戰。在場上每次戰鬥最多只能同時控制四名角色,在短時間內觀察注意地形並且掌握環境變化會是戰鬥要點。與其他前作作品相同,找到掩體物進攻亦是系統的重要特點[1]

    本作背景作為系列前傳的故事,是戰爭機器初代發生的故事時間線的12年前,以指揮軍官蓋比・迪亞茲為中心,講述當年被獸族入侵後,試圖重組一支精銳部隊在混亂局勢中成為反抗軍抵抗。

    登場角色

    左面為本作的主角蓋比・迪亞茲,他是《戰爭機器5》的女主角凱特的父親。
    蓋比·迪亞茲()
    職階:支援單位
    主要武器:騎兵突擊步槍
    主要角色之一,原本是一名車輛調度員,但在一次行動中,接到普萊斯考主席的命令前去艾菲拉取回一份機密文件時,所在碉堡因受到烏肯的襲擊而毀滅後,才明白普萊斯考主席是要自己去消滅烏肯。
    同時也是《戰爭機器4》和《戰爭機器5》當中的主要角色凱特·迪亞茲的父親。
    希德·雷本
    職階:先鋒
    主要武器:刺刀突擊步槍
    主要角色之一,一開始與蓋比一同前往艾菲拉取回機密文件的另一名戰士,不知為何,他知道與COG的黑暗面(獸族誕生之謎)相關之事。與烏肯互相認識,曾打算俘虜烏肯,利用他來團結COG的人民,後因自己沒與其他隊員達成共識而失敗。
    米凱拉·朵恩
    職階:狙擊兵
    主要武器:狙擊槍
    主要角色之一,一支難民團體的領袖,在一次抵抗獸族的行動中遇到蓋比等人,之後達成合作協議後,協助他們擊殺烏肯。
    雷娜·托雷斯
    職階:偵察兵
    主要武器:納許散彈槍
    主要角色之一。出生自新希望研究中心,後來出逃成為難民,在一次外出拾荒結束後,發現自己的隊伍和父親命喪烏肯之手,自己也被俘虜,之後被蓋比等人救出。
    同時也是《戰爭機器4》和《戰爭機器5》當中的主要角色凱特·迪亞茲的母親。
    普萊斯考()
    維安政府聯盟(簡稱「COG」)的主席,同時也是最高指揮官。在遊戲中以蓋比的通訊對象現身。
    烏肯
    獸族的首席基因科學家,疑似感染肺部鏽蝕病,常以伊姆能源生產、強化獸族的力量,曾被米凱拉一槍打傷頭部,卻因吸收了特殊藥劑使得自身恢復能力大幅強化的緣故而免於一死,之後被蓋比等人用計捕獲後,因希德的擅自行動而逃脫。最後被雷娜一槍打死。

    次要角色

    奧古斯都·柯爾
    呼號:火車頭柯爾
    職階:先鋒
    主要武器:刺刀突擊步槍
    漢諾瓦的連擊球巨星,爆發戰爭時主動加入軍隊對抗獸族,並因他的激勵而使得漢諾瓦地區的民眾從軍量相比其它地區要多出600%。
    於本作第一幕第3章結束後正式加入。
    馬賽拉·鄭
    呼號:幽靈
    職階:偵察兵
    主要武器:納許散彈槍
    E5小隊的最後成員,蓋比最初招攬的戰士之一。
    泰隆·謝帕德
    呼號:狼
    職階:重裝步兵
    主要武器:慕丘機槍
    E5小隊的最後成員,蓋比最初招攬的戰士之一。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MetacriticPC: 80/100[2]
    XSX/S: 82/100[3]

    媒體及玩家評價方面在 Metacritic評分上普遍有正面評價。[2]

    亦在較後時間於2020年TGA遊戲大獎入選了最佳策略/模擬遊戲相關獎項。[4]

    相關条目

    註解

    1. .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3. .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4. Tassi, Paul. . Forbes. 2020-12-11 [2021-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