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水道

高雄水道,原稱打狗水道,為台灣日治時期高雄市自來水供應設施,於1913年10月完工。其水源為發源自中央山脈,由荖濃溪楠梓仙溪匯合的高屏溪,在九曲堂附近的高屏溪沙洲設有集水井取水;取水後經唧筒送至「小坪頂水源地」及淨水廠,再送至「壽山淨水池」以供應高雄市用水。其現今仍運作中,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管理[1]

打狗水道淨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淨水池、高雄水道淨水池
壽山配水池
打狗水道淨水池淨水井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53巷31之1號
坐标22°37′29.5″N 120°16′30.9″E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明治43年(1910年) - 大正2年(1913年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评定时间2004年4月9日
打狗水道淨水池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在臺灣的位置
打狗水道淨水池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淨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淨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在臺灣的位置
詳細登錄資料
竹寮取水站
打狗水道取水場、高雄水道取水場
竹寮取水站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高雄市大樹區竹寮路47號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明治43年(1910年) - 大正2年(1913年
官方名称竹寮取水站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產業
评定时间1998年12月31日
詳細登錄資料

高雄水道是台灣繼淡水水道基隆水道彰化水道臺北水道後的第五個水道系統,而在初期設置的規模僅次於台北水道,為當時台灣南北兩大上水道系統[2]

歷史

打狗地區在自來水系統設立前,多使用當地的井水,但因其鹽分較高,不適合做為飲用和洗滌等使用,加上供水量少,亦不足以供應港口停靠船員所需。隨著打狗市街和港口發展,人口逐漸成長,勢必需要設置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為了應急使用,在港口北側丘陵的湧泉和內惟的龍目井湧泉設置了鐵管、竹管供給部分市民。此兩處湧泉因成分含有大量石灰水質硬度較高;且考量打狗港在1912年第一期築港完成後船隻將出入頻繁,用水量亦將大增,此兩處湧泉將不足以供應大量用水需求,故將水源計畫轉向台灣第三大河川高屏溪。

臺灣總督府自1909年11月開始對高屏溪進行水質調查,並在1910年6月決定在九曲堂附近設置取水口、在小坪頂設置水源地及淨水廠、在壽山設置淨水貯溜池。1920年10月,因打狗改稱高雄,打狗水道改稱「高雄水道」。[3]

設立

高雄市於1897年底的人口僅3,500多人,於1911年底時已達到了13,700多人,考量高雄港逐步興建的計畫,將計畫供水人口設定為40,000人,並亦可供應工廠和船隻等用水。打狗水道的管線測量工程於1909年11月展開,並設置了工事事務所、田草埔工事出張事務所、鐵管試驗場(高雄車站附近)、材料置場(九曲堂車站附近)、搬運材料的輕便鐵道及工廠間連絡的專用電話等設施。打狗水道在1910年6月動工,工程期間還歷經風災復舊及打狗市區改正造成的變更設計,於1912年11月上旬開始一部份供水,在1913年10月供水至旗後,工程最終於1913年12月完工,但鹽埕埔在1914年3月底才開始供水。水道建設工程還包含了水道用地徵收、地上物補償費、和墓地遷葬等費用,總工程費由國庫支出,總計1,221.708圓[3]

打狗水道使用唧筒式和重力式混合的汲水設備,先在「竹子寮取水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以唧筒將水從高屏溪上引至高度約59尺的「小坪頂水源地」內分水井,水源經過處理後,依重力自然下流至沉澱池和過濾池等,再匯集到送水井,再以120公尺落差的水勢送到南壽山標高34.8公尺山坡上的「打狗淨水池」,再從此將水送到市區各處。

打狗水道取水口、水源地及管線平面圖

第一次擴建

因高屏溪河床變動導致取水口周圍的防砂設施流失,造成取水口逐漸被泥沙堵住而無法運作,取水口的水位亦逐漸下降,於是在1917年3月進行水道改善工程,設立新的取水口,工程於1918年7月底完工。另外,本次工程被1920年9月的洪水所淹沒,因復舊工程困難,故不再使用。

第二次擴建

自1915年至1925年,高雄市的人口增加了三倍,使自來水供應量即將面臨不足的問題,於是高雄水道在1925年3月增設了一座過濾池,將計畫供水人口提升為50,000人(高雄市及屏東市)。[4]

第三次擴建

高屏溪的流心因洪水而時常變動,造成導水上的困難,於是1926年在六塊厝護岸的對岸設置了新的取水口,並增設一座沉澱池,增加最大給水量至一天10,000立方公尺。[4]

第四次擴建

因高雄市快速發展,於是決定再次擴建高雄水道,將計畫供水人口提升至10萬人(高雄市8萬人,屏東市2萬人),新設集水井、揚水管、沉澱池、過濾池和送水管等設施。此次工程於1930年12月動工,1933年3月完工。另外,因臺灣總督府於1939年在鳥松庄設立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高雄水道因此將配水管線延伸至此處,並在1939年2月完工。[4]

第五次擴建

隨著大高雄都市計畫於1936公告,增加了高雄市東側都市發展的腹地,且配合高雄市作為南進政策的重要據點,高雄市的各種工廠和重工業亦快速發展,故將計畫供水人口提升至150,000人,並在大寮庄翁公園設立「第二水源地」,利用集水井收集地下伏流水,以及設置氣曝池、過濾池等設施,並在大寮拷潭的丘陵上設置配水池,主要供應高雄川(愛河)以東地區用水,此工程於1942年3月完工。[4][5]

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雄水道因高雄大空襲造成水道設施多處損毀,水錶數自10,280個減少至300多個。戰後逐漸開始各項修復和改善工作,後來在國際合作總署駐台安全分署的協助下,於1959年增加配水設備,並整合了高雄水廠、鳳山水廠、海軍、煉油廠水廠和澄清湖工業水廠之供水系統。並自1965年擬定第一、第二水源地擴建工程。[5]

分水道

管理機關

高雄水道最初由談臺灣總督府設計施工,其營運管理則交由臺灣總督府土木部。土木部於1911年10月改制為土木局,而水道事務於1913年改由臺灣總督府作業所負責。總督府作業所於1919年7月廢止後,高雄水道改由臺南廳主管,於1920年9月改由高雄州主管,最終於1925年4月改由高雄市管理。高雄水道在戰後1945年由高雄市政府建設局土木課水道股管轄,並在1946年8月另成立「高雄市政府自來水管理處」,於1955年奉省政府要求改名為「高雄市自來水廠」,直到併入1974年成立的「臺灣省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4]

設施

取水場

位於大樹庄九曲堂,設有集水井、各井連絡管、補助唧筒井、補助唧筒、唧筒井、揚水唧筒室、揚水唧筒、揚水鐵管。戰後更名為「竹寮取水站」,其揚水唧筒室為1913年完工的紅磚造建築,於1998年被列為高雄縣定古蹟。

水源地及淨水場

高雄水道小坪頂水源地
  • 第一水源地:位於大樹庄小坪頂,設有分水井、沉澱池、調整井、過濾池、淨水渠、送水井和洗砂場等設施,現為「坪頂給水廠」。
  • 第二水源地:位於大寮庄翁公園,設有集水井、氣曝池、過濾池、淨水唧筒井、配水池和揚水管等設施,現為「翁公園淨水場」。

配水池

位於高雄市鼓山區壽山山麓,負責接收來自竹寮取水站及小坪頂水源地的淨水 ,以地形位差供給旗後町哨船頭苓雅寮新濱町湊町山下町等地的住民淨水。

鐵管試驗場

位於高雄市田町四丁目,進行鐵管、鉛管等給水工具試驗。[4]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2.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發展基金會. . 國家圖書館 (高雄縣政府). 2004 [2020-06-12]. ISBN 9789570176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3.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1918-11-19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4. 臺灣水道研究會. . 1941-03-31.
  5. 林建亨、林文獻、陳河錞. (PDF). 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