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邁石宮

披邁石宮泰语:皇家轉寫)又稱披邁歷史公園,位於泰國的東北部之那空叻差是瑪府披邁縣裡的佛教建築群,建於公元968年至1001年間,被喻為「泰國吳哥窟」。在法國政府的幫助下,在1979年4月才對外開放。2009年1月已被申報為世界遺產。

披邁石宮

披邁石宫的主要建築

  • 石亭,位於石宮入口牆外的左前方,是長方形的建築物,根據建造位置而推測,可能是為國王或者宮廷內的官爵來訪此石宮時,為了準備進行宗教上的祭祀典禮前的準備處與休息處,也是祭祀物品的準備與儲存室,於公元1968年在此進行修復工程時,挖出許多古物,比如合金銅幣,各種裝飾配件和祭尊像。
  • 那伽橋,位於石宮南面入口大道,使用砂石建造,設計為十字形的那伽橋(蟒龍橋),長31.7米,寬4米,走道抬高,橋欄雕刻成那伽(蟒龍)石雕,在橋欄的蓋頭雕成正張開膨勁的七頭那伽,此橋是開始進入披邁石宮宗教聖地的始點。根據宇宙論的箴言,相信為人間通往天堂的踩道,這是大乘佛教及印度教中流傳至今的信條。
  • 瞿布羅外層(拱門),設置於外圍牆的正中央,石宮範圍內四面所有人口拱門規劃成十字形,而門道的設計都排在一直線上,南邊和北邊的拱門在圍牆正中央,西邊和東邊的拱門稍偏北,但全都牌在同一直線上,東西南北方向所有的拱門排列規劃成十字形,在外圍牆之內已屬天堂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 十字形走廊道,用砂石建造的露天走廊,為連接南面內圍牆的拱門,內圍牆圍繞著石宮主塔,此牆設計有走廊抬高於地面1米,分有三條走到也規劃成十字形,修復工作中發現許多破碎的屋頂瓦片和陶土片,推測原貌為木枝柱結構有屋頂的無壁走廊道。
  • 藏經樓,位於西邊外圍牆與內圍牆之間平地上,以砂石築成的兩座相同的長方形樓塔,有抬高與地面一米,格為長方形一間通到底,地面上發現正四方形柱坑痕跡,可能是屋頂枝柱坑,結果用木,屋頂是瓦片,相信是藏經樓。
  • 池塘,位於石宮外牆周圍四邊角落空地上都挖有一個池塘,以石柱格為池壁,發現用剩餘的建材,如石柱,牆磚,石門框等不規則的撲排墊於池底,周邊設有寺廟,這些池塘的挖造為供寺廟飲用和其他日常用途,寺廟和池塘可能建於大城末期。
  • 瞿布羅內層和走廊,以砂石建造,抬高一米的內牆設有走廊圍繞著石宮主塔,形狀與瞿布羅外層相似,四面壁中央均設有拱門,有南北方向所有的門道都和披邁縣大城門全都排列在同一直線上,南面拱門門框柱邊上,雕刻有古代高棉文字記載說明著城邑的建造,尊像的雕制,並有提到宮內官爵的名字和國王的名字「達爛因陀羅跋摩一世」。
  • 石宮主塔,為披邁石宮內主要的部分,石宮主塔是宮內最大的建築物,建於11-12世紀,用白色砂石建造,正面向南,不同於其他古高棉王國的宗教建築物大多數正面向東方,主塔有兩個主要建築結構組成的,一是「蓮花瓣」,二是「塔身」,在宮殿風簷和門楣雕刻著印度文學作品「羅摩衍那」或者佛教故事的圖案,但只有在南面門楣上雕刻為那伽的圖案。
  • 平台,位於內牆範圍之內,石宮主塔東邊的平地上有個平台以鐵礬石建成切角正方形。
  • 婆羅門樓塔,是一座用砂石和磚石所建與紅磚塔築在同一地基上,與公元1954年發現七件用砂石雕刻成」濕婆林伽」,據說此樓用來進行婆羅門教的各種儀式,但根據設計形狀與位置應該是藏經樓。
  • 紅磚樓,建於11世紀,位於主體的右側,四周設有門廊伸出,北邊的門楣雕刻「迦爾納獵野豬」的圖案,其餘的門框上只殘留著古高棉藝術雕刻痕跡於門框邊上。
  • 婆羅門他王塔,此塔用鐵礬石建成,位於主塔前的東南方向,設計為正四方形,四周有門廊伸出,塔內發現兩件重要藝術製品,一是用砂石雕刻成大型禪定姿人物像,據說這是「闍耶跋摩七世」的尊像,民間稱之為「婆羅門他王」的石像,另一尊是跪姿女人雕刻石像,但頭與手臂斷缺不齊,據說是「闍耶跋摩七世王妃」,民間稱之為「歐拉嬪」現今兩尊雕像展現在披邁國家博物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