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劳伦
拉爾夫·勞倫(英語:,1939年10月14日—),美國時裝設計師與企業經營者;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的Polo Ralph Lauren服裝品牌。
拉爾夫·勞倫 | |
---|---|
拉爾夫攝於2013 | |
出生 | Ralph Lifshitz 1939年10月14日 美國紐約周布朗克斯 |
国籍 | 美國 |
教育程度 | 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 |
配偶 | 芮琪·安·羅-比爾(1964年结婚) |
儿女 | 安德魯·羅倫 狄蘭·羅倫 大衛·羅倫 |
早年生活
拉爾夫·勞倫出生在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區[1],他的父母是白俄羅斯的猶太人移民[2][3][4][5]。他的本名為拉爾夫·魯本·利夫席茲(Ralph Lifshitz)[6]。由費朵(卡勒)與畫家法蘭克·利夫席茲所生。從小就會在課後工作賺錢買衣服。
拉爾夫·利夫席茲於MTA(現稱瑪莎·史坦·塔木德學院)畢業後,就讀於薩蘭特學院猶太日校(Salanter Jewish Day School)[7],最後於1957年畢業於德威·柯林頓中學。於MTA就讀時,拉爾夫就因為其與同學的領帶買賣關係而為人所知。在柯林頓年鑑中他在自己的照片底下寫出自己想要成為百萬富翁。16歲時,拉爾夫的弟弟傑瑞改了他們的姓,由利夫席茲改為勞倫(儘管拉爾夫的哥哥萊尼保留了利夫席茲這個姓)。在夏天時,拉爾夫·利夫席茲參加了羅斯福夏令營(蒙蒂塞洛)。
他前往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商業暨市政管理學院(現稱柏魯克分校),學習商業,但他於兩年後放棄。1962年至1964年間他曾在美國陸軍服役。1968年退伍後,他娶了莉琪·洛-比爾為妻。他沒有就讀設計學校,反而在Brooks Brothers公司擔任推銷員。1967年,獲得諾曼·希爾頓金援,勞倫開了家領帶店,販售自己設計的領帶,名為「Polo」。而後從希爾頓那裡購得商標名稱。
Polo Ralph Lauren
1970年,拉爾夫·勞倫獲得了科蒂獎,表揚他的男士設計。在同一時期,他發表了以典型男士服裝為出發點設計的女士服裝。1972年,拉爾夫·勞倫以「Polo」為商標,發表了Polo著名的網格短袖襯衫。共24款顏色,也很快就成為經典款。在他與電影《大亨小傳》簽約提供品牌服飾後,其品牌開始大獲肯定。
1984年,他改建了攝影師愛德加·德·愛維亞與勞勃·丹寧的故居萊茵蘭德公寓,成為Polo Ralph Lauren的旗艦店。這一年,德·愛維亞為《花園與宅邸》雜誌拍攝了以勞倫於牙買加的圓山宅邸為主封面故事,其中該宅邸曾為貝比與比爾·佩利所擁有。1997年6月11日,Polo Ralph Lauren公司成為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代碼為RL。
截至2007年,全美已擁有35家拉爾夫·勞倫專賣店。其中有23家標有Ralph Lauren Purple Label,包含亞特蘭大、比佛利山莊、波士頓、夏洛特、威斯康辛大道、芝加哥、科斯塔·梅薩、達拉斯、丹佛、檀香山、休士頓、拉斯維加斯、曼哈塞特、紐約、棕梠灘、帕洛·阿爾托、費城、鳳凰城、聖地牙哥、舊金山、短丘及特洛伊。
手術
1987年初,他被診斷患有良性腦瘤。1987年4月,他接受了手術,切除腫瘤,並已完全康復。
家庭
拉爾夫與妻子芮琪育有兩子一女:安德魯·勞倫(1969年生於紐約)、大衛·勞倫(1971年生)與狄蘭·勞倫(1974年生)。大衛為Polo Ralph Lauren高級管理人員,狄蘭經營高檔糖果店「狄蘭的糖果吧」,位於60大街與曼哈頓第三大道。
汽車收藏
拉爾夫·勞倫也是著名的經典汽車收藏家。他擁有一輛法拉利250GTO、一輛 F1 GTR LM,最近還有等。他的車多次在科特迪瓦優雅圓石灘競賽獲獎。他的車最近在波士頓美術館進行展覽。
淨值
截至2009年,富比士估計他的財產約28億美元,這使拉爾夫·勞倫躋身世界排名第224位富有的人。
成立公司
荣誉
外国勋章奖章
- 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英国,2017年[8])
參考文獻
- 麥克·葛羅斯,《真實的可靠性:拉爾夫·勞倫的真實人生》
外部連結
- Ralph Lauren Web 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vêtement ralph lauren
- Ralph Lauren Ho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io of Ralph Lauren
- Ralph Lauren's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ho's Who of Fashion Designer bi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polo ralph lauren big pon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Ralph Lauren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Men's Vogue profile of Ralph Lauren
- polo outlet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CNBC. September 29, 2015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Fury, Alexander. . The Independent. September 30, 2015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 Saner, Emine. . The Guardian. October 2, 2015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 . CNN. March 21, 2003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Croffey, Amy.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September 26, 2016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Luecke, Andrew D. . Esquire magazine. October 14, 2014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Green, David B. . Haaretz - Israel News. October 14, 2015 [May 4,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英文) (PDF). Gov.uk.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