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 (音乐)

,也叫“节拍”,或“拍子”,是乐曲中是表示时间的基本单位[1][2]。“拍子”一词可指速度节拍、特定的节奏律动感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

节拍的层级:中间是拍层,上面是分拍层,下面是合拍层。

音乐中的节奏以重拍和非重拍(通常称作“强拍”和“弱拍”)的重复为特征,并依照拍号和速度分割成小节

比拍层更快的节拍等级是分拍层,更慢的是合拍层。拍子自古以来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有些音乐流派,如迪斯科,一般会削弱拍子的重要性,而放克则强调拍子,以便配合舞蹈。[3]

分拍

拍子可以结合成小节,也可以次分。这种结合和次分的性质,产生了节拍的概念。音乐中以两拍为单位结合的,称作二拍子;以三拍结合的,为三拍子。音乐中一拍一分为二的,是单拍子音乐,一拍一分为三的是复拍子。于是有单二拍子(2/4、4/4、2/2等)、单三拍子(3/4)、复二拍子(6/8)、复三拍子(9/8)。不规则的分拍和次分拍,即连音的分拍,需要标出数字(例如,将四分音符五等分)。次分拍层至少比拍层低两级:若有四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则次分拍至少要分到十六分音符。

下拍和上拍

巴赫BWV 736的开头。红色音符表示上拍(弱起)。 播放

下拍(downbeat)是每小节第一拍。上拍(upbeat)是紧邻下拍之前的上一小节最后一拍。这两个术语也与指挥的手势一致。[4]在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理论中,大致对应“板”和“眼”。

拍子的“方向性”在音乐的效果中十分明显。重拍(crusis)是一个小节或一个乐句的开始,推动声音的能量向前运动。上拍会进行到下拍,但没有那种声音的“爆发”,它只是下拍的准备。

一首曲子第一小节之前的音符,有时称作“弱起拍”(upbeat)音型/句;英语另有pickup(美国俗称)、anacrusis(源自希腊语ana“通往”+krousis“击打、冲击”,直接借自法语anacrouse,中译“弱起”小节)等表达。anákrousis英语直译为“推起”,术语源借自诗歌中对每行开始之前非重读音节的称谓。 

正拍和反拍

反拍音型,多见于小军鼓。[5] 播放
吉他的Skank节奏型。[6]播放常被称作“upbeats”,与“upstrokes”相对。

在以4/4拍为常规的、数作“1 2 3 4, 1 2 3 4…”的音乐中,每小节第一拍(强拍)一般是旋律的最强重音,一般也是和弦改变的位置;第三拍是次强拍——以上二者合称“正拍”。第二、四拍是弱的“反拍”。拍子之间的分拍(如八分音符)更弱,若在节奏中多用,则也成为“反拍”。 [7]

匀速地反复从一数到四,就可以模拟这一效果。以下片段中每个强拍加入了底鼓,八分音符分拍加入稳定的ride镲,以此作为背景,来比较各种节奏型(粗体表示重拍):

  • 1 2 3 4 1 2 3 4单独播放八分音符和底鼓
  • 1 2 3 4 1 2 3 4— 重拍在“正拍”上。 播放 但可以将音型切分,分别强调奇拍和偶拍:
  • 1 2 3 4 1 2 3 4 —重拍在意外位置,即切分节奏。 播放

参见

  • 有量记谱法

参考文献

  1. Berry, Wallace (1976/1986). Structural Functions in Music, p. 349. ISBN 0-486-25384-8.
  2. Winold, Allen (1975). "Rhythm in Twentieth-Century Music", Aspect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p. 213. With, Gary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SBN 0-13-049346-5.
  3. Rajakumar, Mohanalakshmi. . ABC-CLIO. 2012: 5 [22 November 2016]. ISBN 97803133784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4. Dogantan, Mine. . Oxford Music Online. Grove Music Online. 2007 [200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6, 2008).
  5. Schroedl, Scott (2001). Play Drums Today!, p. 11. Hal Leonard. ISBN 0-634-02185-0.
  6. Snyder, Jerry (1999). Jerry Snyder's Guitar School, p. 28. ISBN 0-7390-0260-0.
  7. . Oxford Music Online. Grove Music Online. 2007 [200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6, 20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