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公和尚

拙公和尚越南语1590年—1644年),俗姓李,幼名新蓮,法名圓炆,法號拙拙越南语),習稱拙公。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傳人,越南北方臨濟宗开山祖師,拙公禪派的創立者。

拙公是明朝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15歲時在漸山寺出家,後拜南山寺德冠陀陀和尚為師。約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拙公前往古眠國(水真臘,今越南南部)弘揚佛法,達16年之久。天啟三年(1623年),拙公從古眠國返回福建老家。大約同年,再次出海,前往廣南國阮主政權治下弘法,受到了阮主阮福源的厚待。在廣南國弘法期間,收了何姓華人弟子明行禪師。約德隆二年(1630年),拙公和弟子明行從順化北上,途經乂安鎮天象寺、清華鎮澤林寺,曾短暫停留講法。德隆五年(1633年),抵達東京奉天府,住持看山寺,宣講佛法,後黎朝上層人物多有拜其為師之人,哲王鄭松之子、谊王鄭梉之弟勇礼公鄭楷甚至讓親生女兒在看山寺出家[1]

拙公在看山寺做住持不久,就被勇禮公鄭楷送往京北鎮慈山府僊遊縣(今北寧省僊遊縣)佛跡社萬福寺(俗稱佛跡寺)做住持。相傳在唐朝,安南都護高駢在此修建石寺。李朝龍瑞太平四年(1057年),李聖宗在此修建天福寺[2][3]。陳朝時因避諱“天”字,改為萬福寺。時至後黎朝鄭阮紛爭時期,萬佛寺早已“舊址凋敝”,破敗不堪。拙公認為此地地形獨特,非比尋常,且此寺興建於李朝,與自己俗家姓氏相同,便決意重興萬福寺。拙公從中國帶來了很多佛教典籍,其中包括祭祀超度水、陸孤魂的《水陸諸科》。拙公依據此書,在萬佛寺組建了一個大齋壇,超度亡靈。這一做法受到了後黎朝王公貴族的歡迎,《水陸諸科》也在北河範圍內廣泛傳播[4]。後來,拙公應鄭主鄭梉的要求,曾派弟子明行返回中國“請經”,經書也藏於萬福寺,部分經書還在萬福寺進行了刊刻,刻版至今仍有部分留存。

黎神宗曾向拙公請教佛教問題。鄭梉更賜封拙公為師祖。並為其重修萬福寺附近的少林寺(又名寧福寺,俗稱筆塔寺)。

陽和八年(1642年),筆塔寺修繕完畢,拙公應邀前往擔任住持,兩年後(福泰二年,1644年),拙公在筆塔寺圓寂。黎神宗追封為明越普覺廣濟大德禪師肉身菩薩

拙公圓寂後,其弟子明行禪師繼而擔任筆塔寺主持,而把萬福寺住持一職交給了明行禪師的弟子,後黎朝公主黎氏玉緣(法號妙慧)。

著作

拙公和尚的弟子明行禪師把拙公在越南弘法的法語、問答記錄,編纂為《拙公語錄》,在萬福寺代代相傳。

注釋

  1. 《敕建尊德塔券石》:“時有老宮嬪德婆富者好佛,請師焉,皈依三女。未几,複有太弟勇禮公慕師禪學,即遣人迎師至,而問答之間,見師精徹玄微,無礙辯才,遂拜為師,執弟子禮焉。公雖然深愛將焉,見疑尊之佛道,試之俗情,金鞭不動,一塵不染,數月如故。公知其異人也,復供親女出家,於是四方雲集,送師歸於僊遊縣佛跡社李家古刹。”轉引自譚志詞《閩南僑僧拙公和尚與越南佛跡寺》,載《閩南佛學》第五輯。
  2. 《大越史記全書》:“龍瑞太平四年十二月,起天福、天壽二寺,以黃金鑄梵王、帝釋二像奉事之。”
  3. 《萬福大禪寺碑記》:“李家皇帝第三龍瑞太平四年,興造寶塔丈千,崇建金身尺六,普施田所滿百餘,筑立寺座餘一百所,以祚享久長。”
  4. 阮郎:《越南佛教史論》,河內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