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子溝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拱子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拱兒溝庄」,隸屬於竹北二堡。該庄西北與水坑庄為鄰,東北與銅鑼圈庄為鄰,東邊及東南邊為牛欄河庄,西南邊為鹹菜硼街,西邊為店兒崗庄[2]。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新竹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拱子溝」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關西庄[3]。1941年,關西庄升格為關西街。
交通
鄉道竹27線是六福村至關西市區的道路,其北側端點位於拱子溝地區北部近縣市界的鄉道竹18線路口。由此向西南經六福村主題遊樂園大門後續行一段路後,轉南南東可前往關西市區並止於縣道118號路口。
鄉道竹18線是水汴頭至六福村的道路,其東側端點位於新竹縣、桃園市邊界處,該點也是鄉道竹27線、桃21線的端點,三者形成三叉路。竹18線係由此向西北不遠即離開本地區,續行可前往大旱坑、老焿寮、水汴頭並止於縣道118號路口。
景點
參考文獻
- 拱兒溝的「兒」字古音(白話)â,文讀jî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