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尔任斯基军事工程学院

捷尔任斯基军事工程学院(俄語:, VITU)是苏联武装力量培养具有高等军事和工程文化程度军官的军事学院;军事和军事技术问题的科研中心。校址在莫斯科Kitayskiy Proyezd 9/5。[1]

历史

炮兵学院学员

前身是1820年创办的沙俄陆军米哈伊尔炮兵学校彼得堡军官班。1845年学校以米哈伊洛维奇大公命名。1855年改为米哈伊尔炮兵学院。学院的学者、设计师和学生为制造线膛速射火炮和步兵武器,发展炮兵科学的弹道学、火箭武器、火炮工艺学和材料力学、冶金学和金属学、射击理论和射击方法、火炮设计、步兵武器、炸药和火药化学、弹药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月革命后,学院大部分教师都站在革命这边。1918年2月起学院恢复教学。1919年3月15日,更名为工农红军炮兵学院。1921年开办预科,培训工农出身红色指挥员。1923年开设了弹道系、机械系和化学系,成立了教研室和学术委员会。1925年炮兵学院和工程学院并为工农红军军事技术学院,设有炮兵系和工程系、摩托化和机械化系、电工系、化学系。1926年以捷尔任斯基的名字命名。1932年,军事技术学院以系为基础分立为各个独立学院。炮兵学院开设有指挥系、军用仪器系、炮兵兵器系、枪械系、弹药系、火药和炸药系等。1938年,炮兵学院从列宁格勒迁到莫斯科。成立了新的系和教研室,改变了学员的培训体制。战前举办各级炮兵首长速成进修班。

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学院的工作进行了调整,缩短了学制,开办了指挥员、政治干部和军事技术干部短训班,培养和轮训了成千上万名指挥员、工程师和技术干部;完成了700多项科研项目,约40项设计试验任务。。1941年11月-1944年7月,学院疏散至撒马尔罕。1944年8月,火箭武器系创建了训练实验室以培养导弹部队人员,后演变为炮兵学院火箭教研室。

战后至五十年代中期,学院总结和整理苏德战争经验。1952-1953年,学院的各指挥系分出去作为该院的几个分院,后合并为加里宁炮兵学院。1958年迁回莫斯科校址。[2]

1960年学院拨归战略火箭军。1963年更名为捷尔任斯基军事工程学院。1972年更名为捷尔任斯基军事学院

1997年8月,叶利钦总统颁布法令该学院改为以彼得大帝命名。[3] [4]

院长

来源[5]

  • 1918-1923年C.Г.彼得罗维奇
  • 1923-1925年B.Д.格连达利、
  • 1925-1931年M.M.伊萨耶夫、
  • 1931-1932年A.И.谢佳金、
  • 1932-1937年Д. Д.特里兹纳(师级)、
  • 1937-1941年A.K.西夫科夫(师级,1939年2月9日晋升为军级,1940年6月5日起为炮兵中将)
  • 1941年5-7月Л.A.戈沃罗夫炮兵少将、
  • 1941-1942年A.A.布拉贡拉沃夫炮兵中将、
  • 1942-1945年C.П.西多罗夫炮兵中将、
  • 1945-1951年B.И.霍赫洛夫炮兵上将、
  • 1951-1953年Г.B.波卢埃克托夫炮兵中将、
  • 1954-1969年乔治·费奥多罗维奇·奥金佐夫炮兵上将(1968年2月晋升为炮兵元帅
  • 1969-1985年费多尔·通基赫上将。
  • 米科拉·科特洛夫采夫炮兵上将 (1985—1988)
  • 尤里·普洛特尼科夫炮兵上将 (1989–1997)
  • 尼古拉·索洛夫佐夫炮兵上将 (1997–2001)
  • 尤里·基里洛夫炮兵上将 (2001—2009)[6]
  • 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炮兵中将 2009—2010)
  • 维克托·费多罗夫炮兵中将 (2010—2016)
  • 谢尔盖·西弗炮兵中将 (2016-2019)[7]
  • 列昂尼德·米霍拉普炮兵少将 (代理,2019–)[8]

参考文献

  1. Scott, Harriet & William F; Scott, William F. . Avalon Publishing. 1984: 373 [2021-06-12]. ISBN 978-0-86531-7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2. . arvsn.mil.ru. [18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May 2009).
  3. PETER THE GREAT STRATEGIC MISSILE TROOPS ACADEMY (PGSMTA), RUSSIA. say-future.ru
  4.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РВСН отмечает 198 летие со дня основани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ilportal.ru (8 December 2018). Retrieved on 18 August 2020.
  5. Начальники академии –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Ракетных войск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имени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Varvsn.mil.ru. Retrieved on 18 August 2020.
  6. Scott, Harriet & William F; Scott, William F. . Avalon Publishing. 1984: 195 [2021-06-12]. ISBN 978-0-86531-7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7. СИВЕР 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2016 – 2019 гг.) – 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Ракетных войск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имени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Varvsn.mil.ru. Retrieved on 18 August 2020.
  8. Кто есть кто в РВСН. МИХОЛАП Леони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vsn.ruzhany.info (25 October 2010). Retrieved on 2020-08-1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