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他性

排他性英語:),是經濟學中對於財貨()的兩大特性之一,另一特徵為竞争性。排他性是指,某個特定資源的生產者,或擁有者,對於不付費就想對這個資源進行消費的其他個體,能夠排除的程度。另一個衡量方式,是指當某個消費者已經付費購買到特定財貨之後,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排除掉其他未付費的使用者,來取用他已經購買到的資源[1]。其为一种生产或消费领域中的价值性外力(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一些人无法完全参与到自主的交换中。

概論

最早提出排他性與競爭性定義的學者,為保羅·薩繆爾森。在1954年的論文〈公共支出的純理論〉()[2],以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作為公共財的定義。保羅·薩繆爾森認為,非排他性是導致搭便車問題這個市場失靈現象產生的原因。學者理查·馬斯格雷夫加勒特·哈丁將排他性導入於公地悲劇()的研究中。

排他性存在于生产领域,也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兩者之间。其包括积极排他性和消极排他性,例子如下:

积极的消极的
生产者之间娱乐设施服务于就近的商业机构上流工厂的有毒化学污染威胁下流的渔业生产
生产者到消费者私人森林允许自然爱好者在此野营工业空气污染导致当地居民肺病率上升
消费者之间注射H1N1疫苗的人可以减少周围人群的患病威胁吸烟者影响了邻桌人吃饭的雅兴
消费者到生产者消费者对电脑产品的匿名回馈表野地狩猎扰乱了旁边农场的畜牧生产

其他


食物、汽车、衣物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卫星电视信号、圖書館、電影、公共交通

国防、免费电视节目、知識

參考文獻

  1. Dsavid L.Weimer; Aidan R.Vining. .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5: 72. ISBN 013183001-5. Fourth Edition (英语).
  2. Samuelson, Paul A.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 (4): 387–89. JSTOR 1925895. doi:10.2307/1925895.
    See also Samuelson, Paul A.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5, 37 (4): 350–56. JSTOR 1925849. doi:10.2307/1925849.

延伸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