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1],字子雲,姓名又作杨雄,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 | |
---|---|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 |
扬雄像 | |
姓 | 扬 |
名 | 雄 |
姓名 | 扬雄 |
字 | 子云 |
族裔 | 汉族 |
其他名號 | 杨雄 |
出生 | 前53年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
逝世 | 18年 |
著作 | |
《法言》、《太玄》、《方言》 |
生平
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揚雄出生於成都郫縣一個清寒的小地主家庭。直到其四十二歲入京之前,揚雄都居住在此地。由於在蜀地沒有其他宗親,揚雄的家庭不甚富裕,僅能自給。後來揚雄在回憶其早年生活時,曾寫道:
久為滯客,其意謂何?人皆文繡,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飱。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燕,為樂不槃。徒行負笈,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霑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宮凌遲。 |
此外,他所接觸到的兩位前輩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未來:林閭翁孺(姓林閭,字翁孺,佚名)與嚴君平。林閭翁孺是揚雄的遠親,是一位精通語言學的學者,尤其擅長於訓詁學,認識許多奇字,並掌握有輶軒使者所上奏的各地方言資料。他和揚雄又都與司馬相如同鄉,精熟於屈原與司馬相如的辭賦。在林閭翁孺的影響下,此時的揚雄開始接觸辭賦,熟悉屈原的楚辭與司馬相如的賦作,並初步進行文學創作。幾十年後,揚雄在寫給劉歆的書信中回憶這一時期,寫道:
嘗聞先代輶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於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遺棄無見之者。獨蜀人有嚴君平、臨邛林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翁孺與雄外家牽連之親,又君平過誤有以私遇,少而與雄也。君平財有千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翁孺往數歲死。婦蜀郡掌氏,無子而去。而雄始能草文,先作《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及《成都城四隅銘》。 |
嚴君平——林閭翁孺的好友,是另一位對青年揚雄有重大影響的長者。嚴是一位道家學者,精通《周易》《老子》。他在成都以賣卜為生,常借蓍龜的兆象,因勢利導,勸人以忠孝仁義。嚴君平不慕富貴,每日賺得百錢,自度可以維持生計,就結束當天營業,講授《老子》。揚雄青年時期從嚴君平遊學,對其澹泊自甘、貧賤不移的節操推崇備至。終其一生,揚雄都對嚴君平的為人敬仰有加,晚年的他在《法言》中稱贊嚴君平說:
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召為門下史。后经蜀人楊莊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前11年正月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又作《羽猎赋》仍然以劝谏为主题。被封黄门侍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前10年扬雄作《长杨赋》,继续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有人笑他[2],於是他寫了一篇《解嘲》。為了寬慰自己,又寫了一篇《逐貧賦》。王莽当政,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他写过《剧秦美新》美化王莽,
后在天祿閣校书,写作,进行语言学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但是因弟子劉棻牵连,有人前来逮捕扬雄,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京師諺曰:“惟寂寞,自投閣。”後召為大夫,默默无闻而终。
家族与姓氏问题
揚雄的遠祖出自周之姬姓。西周王室的旁支有名叫伯僑者,在晉之楊邑(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十五里)受封采地,世稱楊侯,其子孫便以楊爲氏[4]。至戰國時期,楊侯爲躲避晉國六卿之亂,舉家南遷至楚之巫山(今四川巫山縣)。在戰國末年直至楚漢相爭的數十年間,楊氏都受戰亂波及,不得安居,於是又溯長江而上遷至巴郡江州(在今重慶附近巴縣以西)。
扬雄的五世祖扬季,官至庐江太守,在西汉元鼎年间,为了躲避仇家,又攜家溯长江而上,移居至岷山以南的郫县并定居下来[註 1]。扬雄的家族所拥有的田地不多,仅「有田一㙻,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5];并且其住处「左邻崇山,右接旷野」[6],因此土地也并不丰饶。在这种情况下,扬家世代过着小自耕农的生活,十分贫寒,最好不过能谋得一家温饱。
扬雄的姓是「扬」还是「杨」,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據揚雄的自序,其先祖受封於晉之楊邑,因以其地為姓,則扬雄之姓本应为「杨」。东汉延熹(158~167)年间所刻《郎中郑固碑》有「君大男孟子有杨乌之才」[7],其中杨乌即扬雄之子[8]。汉末杨修《答临淄侯笺》中有「脩家子雲」[9],可知汉末人尚多以扬雄之姓为杨。唐杜甫《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等诗作提及扬雄处,宋二王本皆作「杨雄」[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首句「醉酒杨雄宅」[11]。杜甫于赋杨长宁宅用扬雄的典故,则杜甫亦以扬雄之姓为「杨」。
宋元时期,不同版本的《汉书》对扬雄的姓记载各异。有的版本全部作「扬」,有的版本「扬」「杨」杂出[註 2],至明监本,则统一改作「扬」。对于这种现象,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
古假「杨」为「扬」,故《诗·杨之水》,毛曰:「杨,激扬也。」《广雅》曰:「杨,扬也。」《佩觿》曰:「扬,柳也,亦州名。」古书州名皆作「杨」矣。[12] |
然而,对于扬雄姓氏问题本身,段玉裁则又认为其姓当为「杨」,作「扬」者是伪说。段的观点得到了王念孙的支持。汪荣宝对此批评道:「同声通用,古书常例,托名标帜,尤无正假可言。谓雄姓从手,与『杨』不同,斯为妄论;必以作『杨』为谬,亦乖通义。」[13]
王先谦支持杨、扬二字假借相通的观点,并举出扬州、扬干等名物在不同版本《汉书》中杨、扬二字杂出为例证。他同时认为,之所以明监本忽然统一改爲手旁「揚」,是由于明朝人開始使用俗體字[14]。
徐复观认为,扬雄本姓为杨,只因西汉元鼎年间,其先祖杨季为躲避仇家,移居岷南郫县时,始将原姓「杨」稍加更改为「扬」。因此,他们的家族便不与郫县其他杨姓相通,于是扬雄才写道「故雄无它扬于蜀」[15]。
思想
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方士的学说。
在人性論上,揚雄於《法言·修身》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他以氣稟言人的實然之性,採告子、荀子「化性起偽」的思路,謂善惡相混的人性有待後天外鑠性的教化。他標準「君子」為教育的目標,教學的內容是禮義,「視、聽、言、貌、思」的導正是陶塑品德的必要重點。其中「思」是心的發用所在,揚雄稱心的難測之用為「神」,為教化的關鍵所在。
文学形象
扬雄的形象常作为潜心于学术,不慕名利,不谙世故的学者的典型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主要賦文作品
- 《長楊賦》
- 《蜀都賦》
- 《甘泉賦》
- 《羽獵賦》
- 《逐貧賦》
- 《解嘲》
遗址
- 子雲亭,在今中国四川省绵阳市西山。
- 扬雄墓,又称子云坟,在今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
注释
- 在先唐时期,为了避仇而迁居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汉书·元后传》记载:「(王)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王充《论衡·自纪篇》:「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於人。歲兇,橫道傷殺,怨仇眾多。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祖父泛舉家簷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以賈販為事。」又《晋书·嵇康传》:「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唐陈子昂《感遇》诗亦有「避雠至海上」语。
- 全部作「扬」者,如庆元建安刘元起刻本、宋蔡琪家塾刻本;「扬」「杨」杂出者,如北宋刻遞修本(即所谓景祐本)、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递修本。
参考文献
- 揚雄别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景迂生集 巻十九。
- 陳善《捫蝨新話》卷一說:“楊子雲作法言,以擬論語。……可發千載一笑。”
-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為其辯護說:“揚雄仕漢,親蹈王莽之變,退托其身於列大夫中,抱道沒齒。世儒或以《劇秦美新》貶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誦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開闢以來未之聞,直以戲莽爾。”
- 揚雄《反離騷》:「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于末之揚侯。」
- 见《汉书》本传。
- 见扬雄《逐贫赋》。
-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006.统一书号 10018·120.
- 《法言·问神》:「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岁而与我《玄》文。」又见于《华阳国志》卷十二《序志·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刘向《别传》。
- 蕭統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564.统一书号 10018·402.
- 杜甫.杜工部集.中华再造善本:第六册卷九15a,第十册卷十七15a.
- 杜甫.杜工部集.中华再造善本:第十册卷十七9b.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31.ISBN 978-7-80729-163-3.
- 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4.统一书号 2018·266.
- 《汉书补注》:先谦曰:官本注末「也」作「字」,是。偪,正字;逼,俗字。扬、杨字同,王说是也。《汉书》从手从木之字类多通作,不能枚举,而各本又复互异。杨、扬通作,如扬州,景祐本、汪本多作「杨」;明监本全书皆作「杨」。《左传》之扬干,汲古阁本《人表》作「杨干」。本书之杨恽见于《宣纪》者作「杨恽」,与各传同,闽本作「扬恽」。《高纪》之杨熊,汲古本樊哙、夏侯婴、伍被传作「扬熊」。《李寻传》之扬光辉,汲古本作「杨光辉」。足证此书二字通写,元无一定。今汲古本《雄传》作「扬」,诸志传多作「杨」,证以雄自序世系,其本从木不从手,又何疑乎?
-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扬雄论究.台北,学生书局,1979:448~449.
外部連結
- Yang Xi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iography
- 扬雄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方言: 13卷 (1873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ull text of Yang Xiong's Fa Yan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4-14 (English and Chinese) - Chinese Text Project
- Yang Xi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Qin Shi Bu (琴史補; "Appended History of the Guqin")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