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彭若斯广义逆
摩尔-彭若斯广义逆(英語:),通常標記為或,是著名的广义逆矩阵之一。
1903年,埃里克伊姆(Erik Ivar Fredholm)提出积分算子的伪逆的概念。摩尔-彭若斯广义逆先后被以利亚金·黑斯廷斯·摩尔(Eliakim Hastings Moore)(1920年)[1]、阿恩·布耶哈马(Arne Bjerhammar)(1951年) [2]、罗杰·彭罗斯(1955年)[3]发现或描述。
定义
定义一
令PS表示到向量空间S上的正交投影。对于任意一个m乘n的复矩阵A,设R(A)表示A的值域空间。摩尔于1935年证明矩阵A的广义逆矩阵G必须满足的条件:
以上两个条件称为摩尔条件。满足摩尔条件的矩阵G称为矩阵A的摩尔逆矩阵。
性质
从摩尔-彭若斯条件出发,彭若斯推导出了摩尔-彭若斯广义逆的一些性质[3]:
- ,,和都是幂等矩阵。
存在性和唯一性
伪逆存在且唯一:对于任何矩阵,恰好有一个矩阵满足定义的四个性质。[4]
满足该定义的第一个条件的矩阵被称为广义逆。如果该矩阵也满足第二个定义,它就被称为广义反身逆阵(generalized reflexive inverse)。广义逆矩阵总存在,但一般不唯一。唯一性是最后两个条件的结果。
恒等式
下面的恒等式可以用来判定部分涉及伪逆的子表达式的正确性:
同样的,将 替换为 会得到:
当用 替代 时,会得到:
乘积
令,下列等式等价:[6]
下方列出了 的充分条件:
- 的列单位正交(此时),或
- 的行单位正交 (此时 ) ,或
- 的列线性无关(此时 ) 同时 的行线性无关(此时 ),或
- ,或
- 。
下方列出了 的必要条件:
由最后一个充分条件得出等式:
注意: 等式 一般不成立,例如:
投影
和 是正交投影算子,即它们是埃尔米特矩阵(,)和幂等矩阵(,)。以下性质成立:
最后两条性质隐含了下列等式:
如果 是埃尔米特矩阵和幂等矩阵(当且仅当它为正交投影矩阵),则对于任意矩阵 ,下式成立:[7]
这一条性质可以如此证明:定义矩阵 , ,当 是埃尔米特矩阵和幂等矩阵时,通过验证伪逆的性质可以检查 确实是 的一个伪逆。从上一条性质可以看出,当 是埃尔米特矩阵和幂等矩阵时,对于任意矩阵
当 是一个正交投影矩阵,则它的伪逆就是它自身,即 。
几何结构
如果我们把矩阵看作是一个在数域 上的线性映射 , 那么 可以被分解如下。首先定义符号: 表示直和, 表示正交补, 表示映射的核, 表示映射的像。注意 和 。 限制条件 则是一个同构。这意味着 在 上时这个同构的逆,在 上则是零。
换而言之,对于给定的 要找到 ,首先将 正交投影在 的值域中,找到点 ,然后构建 ,即就是在 中,会被 投影到 的点。这是 的一个平行于 的核的仿射子空间。这个子空间中长度最小的元素(也就是最靠近原点的元素),就是我们寻找的 的解。它可以通过从 中选择任意元素,并将其投影在 的核的正交补空间而得到。
以上描述与线性系统的最小范数解密切相关。
子空间
连续性
与一般的矩阵求逆不同,求伪逆的过程并不连续:如果序列 收敛到矩阵 (在最大范数或弗罗贝尼乌斯范数意义下),则 不一定收敛于 . 然而,如果所有的矩阵 与 有相同的秩,则 将收敛于 .[8]
例子
对于可逆矩阵,其广义逆为其一般的逆矩阵,所以以下仅举一些不可逆矩阵的例子。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通常零矩阵的广义逆矩阵为其转置)。该广义逆矩阵的唯一性可以认为时由性质得出的,因为与零矩阵相乘总会得到零矩阵。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 。
- 事实上,,所以 。
- 类似的, ,由此 。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
- 对于,其广义逆矩阵为 。对于该矩阵,其左逆存在且等于,事实上,。
参考
书籍
- 张贤达.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85–99. ISBN 7-302-09271-0 (中文).
文献
- Moore, E. H. .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20, 26 (9): 394–395 [2012-12-01]. doi:10.1090/S0002-9904-1920-033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 Bjerhammar, Arne. . Trans. Roy. Inst. Tech. Stockholm. 1951, 49.
- Penrose, Roger. .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55, 51: 406–413. doi:10.1017/S0305004100030401.
- Golub, Gene H.; Charles F. Van Loan. 3r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96: 257–258. ISBN 978-0-8018-5414-9.
- Stoer, Josef; Bulirsch, Roland. 3rd.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 ISBN 978-0-387-95452-3..
- Greville, T. N. E. . SIAM Review. 1966-10-01, 8 (4): 518–521 [2022-05-10]. ISSN 0036-1445. doi:10.1137/1008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Maciejewski, Anthony A.; Klein, Charles 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1985, 4 (3): 109–117. S2CID 17660144. doi:10.1177/027836498500400308. hdl:10217/536 .
- Rakočević, Vladimir. (PDF). Matematički Vesnik. 1997, 49: 163–72 [2022-05-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03).
- Golub, G. H.; Pereyra, V. . 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 April 1973, 10 (2): 413–32. Bibcode:1973SJNA...10..413G. JSTOR 2156365. doi:10.1137/07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