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墙
摩洛哥墙是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土地上建立的一系列隔离墙,主要由砂石堆筑,总长约2,700(1,700英里),分隔了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摩洛哥视其为西南部省份)和波利萨里奥阵线控制下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1]。
根据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MINURSO)与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地图[2],部分围墙延伸到了国际承认的毛里塔尼亞领土境内[3]。
结构
围墙绵延于西撒哈拉荒无人烟的荒漠中,以沙子与石头筑成,高约3米。周围布有沙坑、围栏和地雷。墙体附近的地雷区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续地雷带[4]。摩洛哥控制区的一边,每隔一段距离建有兵营、碉堡和机场,有雷达监控墙外的动向。
后果
工事完成后,摩洛哥有效的控制了围墙以西的区域,称之为国家的“南方省区”。波利萨里奥阵线建立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控制了围墙以东,称之为“自由地带”,但绝大多数地方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负责隔离冲突双方,并监督停火的执行。
建造
从1980年起,随着控制区的推进,摩洛哥一共建了6道围墙,分别是:
- 第一道墙(1980年8月-1982年6月)将“有价值的三角地带”围在墙内,包括阿尤恩城,斯马拉城和布克拉的磷酸盐矿。长约500km。
- 第二道墙(1983年12月-1984年1月)围住了安玛格拉绿洲地带(西撒人阵主要控制区)。长约300km。
- 第三道墙(1984年4月-1984年5月)将西撒哈拉北部的城镇吉迪里亚和豪扎围在墙内。长约320km。
- 第四道墙(1984年12月-1985年1月)将西撒哈拉东北的城镇马赫拜斯和法尔西亚围在墙内。长约380km。
- 第五道墙(1985年5月-9月)将盖勒塔宰穆尔,比尔恩扎兰和達赫拉围在墙内。长约670km。
- 第六道墙(1987年2月-4月)将西撒哈拉南部的城镇奧塞爾德,蒂奇拉和比尔甘杜斯围在墙内。长约550km。
图集
- 马赫拜斯以东的围墙
- 马赫拜斯以南的围墙
参考文献
- Dudouet, Véronique. . Routledge. 2014-09-15: 39. ISBN 978-1-317-69778-7 (英语).
- Refugees,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PDF). UNHCR.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03) (英语).
- MINURSO
- McCoull, Chad. . Journal of Mine Action. [2017-01-10]. ISSN 2154-14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