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徑
歷史
1994年11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在「路徑作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會議中的首度提及「文化路徑」的概念[2]。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成立了「文化路徑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簡稱CIIC)[3]。2008年10月,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又訂定了《文化路徑憲章》[1]。
文化路徑類世界文化遺產
名稱 | 所在地 | 登錄年 | 備註 |
---|---|---|---|
聖雅各之路 | 西班牙 | 1993年 | 2015年擴充登錄 |
法國聖雅各伯朝聖之路 | 法國 | 1998年 | |
紀伊山地的聖地及朝聖路 | 日本 | 2004年 | 熊野古道(大辺路、中辺路、小辺路、伊勢路)、大峯奥駈道、高野山町石道 |
奈吉夫沙漠城市 | 以色列 | 2005年 | |
石見銀山 | 日本 | 2007年 | |
印加路網 | 阿根廷 玻利维亚 智利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秘魯 |
2014年 | |
富士山—信仰的對象與藝術的源泉 | 日本 | 2013年 | |
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 | 中国 |
2014年 | 河西走廊、天山南路、天山北路、西域北道 |
參考資料
- (PDF), ICOMOS,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2008-10-04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2)
- ,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4-11-30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ICOMOS,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2011-11-08 [202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