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背車
概要
歷史
斜背式設計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代風行一時的水滴狀流線車身,25年後才有明確的詞彙:「fastback」,由著名的韋氏辭典(Merriam-Webster)在1954年命名,1970年正式收入該辭典裡。因此,斜背車甚至比兩廂式掀背車的定義更早出現。
1932年美國車廠史陶特(Stout Motor Car Company)推出的Scarab車款可謂斜背車的開山鼻祖,也有人認為這部車是全球首輛量產化的多功能休旅車(minivan)[2];接著1933年美國帕卡德開發的1106 Twelve Aero Sport Coupe更掀起了1940年代北美洲汽車界的斜背式旋風。而在歐洲車廠方面,代表性的則有保時捷356、布佳迪57型Atlantic、賓利Continental R-Type、紳寶92、紳寶96、史丹德Vanguard、高爾基(俄語:)M20 Pobeda等車款。雖然各車款的設計風格不盡相同,但車尾的斜背式設計漸趨成熟。
縱然美國車壇較為崇尚肌肉車(muscle car),但歐式斜背設計元素卻與美式肌肉車融合得非常巧妙,甚至衍生出魚雷背(torpedo back)的新風格[3]。這種新車身風格的代表作有納許Ambassador、別克Roadmaster、哈德遜Commodore、凱迪拉克61系列和62系列等車款,現在皆已成為收藏家的經典逸品。
風阻之優勢
以空氣動力學而言,斜背車的車體佔了極大優勢,車尾的風阻係數很小[4]。整體流暢的造型能使氣流在車輛尾端產生下壓力,藉以加強車輛高速行駛時的穩定。有一種名為「坎背式」(美國稱為「Kammback」,歐洲習慣稱為「Kamm tail」)乃由德國空氣動力學專家烏尼白·坎(Wunibald Kamm)提出的車身設計,亦是很接近的概念。
近代汽車的設計趨勢都將三廂式轎車的後車窗弄得更陡斜,反而模糊了斜背車與掀背車的界線。沿著車頂斜溜下來的後背延伸至後保險桿,雖然後車窗的視野受到限制,但斜背車的行李空間比傳統三廂式轎車更大。此外,以整體造型而言斜背車及掀背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將斜背車的整塊後車窗換成活動式的第五門,自然就成為掀背車,譬如左圖中的豐田Celica。但是相對於掀背車,斜背車的設計空間更有彈性。
再者,傳統的兩廂式汽車就是去除掉三廂式汽車之尾部行李廂而成,車尾比較平直、車長比較短、置物空間也比較小。而斜背車型則保留了三廂車的尺寸,卻沒有後者凸出的行李廂,所以使得兩廂、三廂的界線變得曖昧。
- 2008年款豐田Celica算是斜背車,也是掀背車
- 1967年豐田2000GT
- 飛雅特127
- 雪鐵龍CX
參考資料
- 《汽車文化》,帥石金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ISBN 7-302-12228-8。
- 參考(英文)韋氏線上辭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請看(英文)Blast From The Past: 1936 Stout Scarab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7.內容。
- 請見(英文)Times: The Forty-Nin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49年1月24日。
- 參看(英文)The G-Series Wind Tunnel Test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