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之邀
《斩首之邀》(俄語:,直译:Invitation to an execution;英语: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 它最初于1935年至1936年,以俄语连载在巴黎的白俄流亡分子杂志《当代》(Sovremennye zapiski)上。1938年,全书在巴黎出版,英语译本于1959年出版。这部小说由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在作者的监督下翻译成英语。
《斩首之邀》 | |
---|---|
初版 | |
原名 | 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казнь |
作者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译者 |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与作者合作 |
语言 | 俄语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G. P. Putnam's Sons |
出版時間 | 1935–1936 |
这部小说经常被描述为卡夫卡风格的,但纳博科夫声称,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不熟悉德语,对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一无所知”。[1]纳博科夫中断了《天赋》的写作,来写作《斩首之邀》,描述在写作初稿时“持续两周美妙的兴奋和持续的灵感”。[2]一些学者认为《斩首之邀》的中心情节植根于《天赋》中的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3]。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部小说的功能使小说锁定(roman à clef),以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为目标.[4]
情节
这部小说发生在一个监狱里,讲述了辛纳图斯(Cinnatus C.)的最后二十天,他是一个虚构国家的公民,因“諾斯底主義沦丧” 而被监禁并被判处死刑。
虽然判了刑,但没有告诉辛金纳图斯何时会被处决。这让他很烦恼,因为他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无视世界上所有的沉默”,但不知道他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感觉做不到。[6]辛金纳图斯对周围的荒谬和粗俗漠不关心。他努力在他的写作中找到他真正的自我,在那里他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就要被处死前,他拒绝相信死亡或行刑者。当斧头落下时,在他周围虚假的存在消失,
参考
- Nabokov, Vladimir. . . G.P. Putnam's Sons. 1959: 6.
- Nabokov, Vladimir.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4: 92.
- Dragunoiu, Dana. : 53. 2000.
- Porter, James I.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2010, 17 (3): 389–422. doi:10.1007/s12138-010-0202-7.
- . Wisconsi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Lib.ru. [2007-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 Nabokov, Vladimir. . G.P. Putnam's Sons. 1959: 91.
- Dragunoiu, Dana. .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25 (1). 2001: 53–69.
- Peterson, Dale. . PMLA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981, 96 (5): 824–836. JSTOR 462126. doi:10.2307/462126.
- Schumacher, Meinolf. . Beweglichkeit der Bilder. Text und Imagination in den Illustrierten Handschriften des 'Welschen Gastes' von Thomasin von Zerclaere. 2002: 238–255 PDF.
- Nabokov, Vladimir (1959).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pp. 11, 24, 95, 133, 2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