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正式的名稱是109P/斯威夫特-塔特爾)是路易斯·斯威夫特在1862年7月16日和霍勒斯·帕內爾·塔特爾在1862年7月19日先後獨立發現的。軌道周期為133年。
發現 | |
---|---|
發現者 | 路易斯·斯威夫特 霍勒斯·帕內爾·塔特爾 |
發現日 | 1862年7月16日 |
臨時編號 | 1737 N1; 1737 II; 1862 O1; 1862 III; 1992 S2; 1992 XXVIII |
軌道特性考 | |
曆元 | 1995年10月10日(JD 2450000.5) |
遠日點 | 51.225 AU |
近日點 | 0.9595 AU |
半長軸 | 26.092 AU |
離心率 | 0.9632 |
週期 | 133.28 a |
軌道傾角 | 113.45° |
歷次近日點 日期 | 1992年12月11日 |
下次近日點 日期 | 2126年7月12日 |
這顆彗星在1992年回歸時,再度被日本的天文學家木内鶴彦發現。
這顆彗星的軌道最終會與地球或月球撞擊,但不會在最近的一千年內發生[1]。在1992年的回歸,這顆彗星通過近日點的時間與預測的相差了17天。然後也注意到,下一次的回歸(2126年8月14日)可能也會有15天的差異,而這顆彗星很可能會撞擊到地球或月球。由於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固體核心與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大小相似,因此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這促使業餘天文學家兼作家的Gary W. Kronk要搜尋這鬼魅般彗星過去的經歷。他發現這顆彗星很像中國在西元前69年和西元188年觀測到的,並且很快的得到布萊恩·馬斯登的證實[2]。導入這些資訊重新計算它的軌道,顯示這顆彗星的軌道比預期的更為穩定,對地球的威脅因而消失[3]。
這顆彗星也是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
註解
- Chandler, David L. . New Scientist. 2005-06-01 [200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5).
- Kronk, Gary; Marsden, Brian G. . 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 1992 [200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 Stephens, Sally. .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93 [200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5日).
外部連結
- 109P/Swift-Tut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s Small-Body Database
- Periodic Comet Swift-Tut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om NASA's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
週期彗星 | ||
---|---|---|
前一顆彗星 108P/Ciffreo |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 後一顆彗星 110P/哈特雷三號彗星 |
週期彗星列表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