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达公司

斯柯达公司捷克語),正式名称为斯柯达运输股份公司捷克語),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交通运输机械企业,总部位于捷克比尔森,始创于1859年,曾经是前奥匈帝国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20世纪欧洲最大的工业集团之一。目前斯柯达公司专注于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主要产品包括电力机车铁路客车电动车组有轨电车地铁车辆[3]

斯柯達運輸股份公司
公司類型民营企业
公司結局被PPF集团收购,成为其子公司
成立1859年
结束2018年
創辦人 埃米尔·斯柯达
代表人物Tomáš Ignačák
業務範圍全球
产业城市交通装备,修理
產品机车,电车,牵引变压器,地铁单位,城市交通单位
服務城市交通单位修理
員工人數6,500(2016年) [1]
母公司Reichswerke AG für Waffen-und Maschinenbau Hermann Göring 编辑维基数据
主要子公司Škoda Electric a.s., Pars Nova a.s., Transtech Oy, Škoda Vagonka a.s., Škoda Transportation GmbH, Sibelektroprivod[2]
网站www.skoda.cz
斯柯达706RO型巴士(由克罗莎贴牌生产)

历史

1859年,捷克贵族瓦尔德斯坦家族(Valdštejnové)在比尔森成立了一家机器厂,经营金属铸造和机械工程。1866年,一位年轻的捷克工程师——埃米尔·斯柯达(Emil Škoda)——加入到工厂工作并成为后了首席工程师。埃米尔·斯柯达于1839年出生于海布,自捷克技术学院毕业后,前往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曾就职在开姆尼茨马格德堡,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和对工业化生产的深刻理解,继而被阿诺斯特·瓦尔德斯坦(Arnost Waldstein)伯爵赏识,被邀请加入比尔森机器厂,由此开始了他的“皮尔森机器厂人生”。埃米尔·斯柯达加入机器厂不久,普奥战争爆发,公司业务跌至谷底,内部一片混乱。埃米尔临危受命管理公司,被决定顺时转产钢铁,令皮尔森机器厂起死回生。

LT-35戰車、35(t)戰車

1869年,埃米尔从瓦尔德斯坦家族手里买下了整个工厂,被命名为斯柯达工厂[4]。在埃米尔的管理之下,斯柯达工厂发展迅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钢铁工厂,并开始涉足军事工业。1890年代,斯柯达工厂开始生产各种猎枪机关枪野战炮迫击炮等武器。

1899年,斯柯达公司成为股份制企业。1900年8月8日,埃米尔乘火车途经奥地利赛尔茨谷时去世。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斯柯达工厂已经成为奥匈帝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其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宣告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斯柯达工厂却因失去最大客户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只得出让60%股份给法国军火巨头施耐德,以获得捷克银行的援助;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工厂必须改变以往过度依赖生产军工产品的局面,走上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开始涉足蒸汽机车、铁路车辆、工程机械、蒸汽轮机等领域。

1924年,斯柯达工厂收购了正陷入财政困境的汽车制造商劳林克莱门特公司(Laurin & Klement),正式迈向高档豪华轿车的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柯达公司的汽车部门独立分离出来,成为了同样闻名于世的斯柯达汽车公司

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斯柯达曾在二战期间为纳粹德国制造军械。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后,在新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影响下,斯柯达成为捷克的国有企业。1953年,斯柯达曾一度更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工厂”(捷克語),但此举导致斯柯达在海外丧失品牌效应,因此在1953年又改回斯柯达的厂名。

在捷克斯洛伐克处于斯大林模式期间,斯柯达公司主要将市场锁定在东欧以及东波罗的海的苏东阵营,期间曾制造包括核设施在内的重型机械。另外,斯柯达在这期间将创始于1936年的无轨电车业务发扬光大,冷战期间许多苏东阵营的国家都购入了斯柯达生产的无轨电车,其中斯柯达14Tr现时仍在一些前苏联加盟国服役。

1989年起,苏东阵营开始崩溃。1989年底,捷克斯洛伐克爆发天鹅绒革命,伴随新上台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斯柯达改组为新的股份制公司,政府逐步出售国有的斯柯达股权。改制期间,斯柯达一些工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但也有斯柯达汽车等转型成功的部门。转型后的斯柯达汽车等部门已经事实上互相独立,但依然使用斯柯达品牌。

子公司

斯柯达8Tr无轨电车
布拉格斯柯达 Karlovo náměstí, Škoda 15T
  • 斯柯达运输股份公司

产品

参考来源

  1. .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0).
  2. .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3. . [2016-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4. . [2016-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