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現實主義
結構現實主義(英語:),又稱新現實主義(英語:),是一种将安全作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因素的理论,而權力是國家追求安全的手段。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理论》為該理論代表作品。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新现实主义,成形于美國的政治科学研究,是對古典现实主义的重新阐释。新現實主義,在米爾斯海默區分下,又分为守势現实主义和攻勢现实主义。
源流
华尔兹,於1979年的奠基作品《國際政治理論》中,稱自己的理論為「結構現實主義」,但他也有文章自我引述為「新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古典現實主義為化約論(reductionism),是以個體層次(unit level)試圖對整體做出解釋,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論。
在這樣的概念脈絡下新現實主義轉而從結構的角度來探討國際關係,認為國際關係之結構是由國際政治上權力分配的結果而決定。結構,制約並影響國家之長期戰略與外交政策。國家,為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但在結構現實主義的框架下,國家間並無功能上的分殊。影響各國對外政策的因素並非國家內部之歧異,而主要是國家在國際結構中所處不同的位置。
理論假說
在保持現實主義以經驗為依據的觀察上,國際關係是由互相對立的關係所組成的。新現實主義者指出這是國際系統的無政府架構造成的。他們拒絕解釋國家內部的特徵,視其為單一完整的行為者。主張國與國之間因為相對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對抗權力的集中。與現實主義不同的是,新現實主義試圖採取科學和更為實證性的方式。
相對收益與絕對收益
結構現實主義重視相對收益;新自由主義(全稱:新自由制度主義 Neo-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則重視絕對收益
批評
- 假設國家是一元化的行為者(unitary actor),實際上國家中的官僚機構、利益團體可能是衝突的,最後作出不理性決策。
- 假設國家為理性的行為者,會根據其在體系、結構中的位置考量而理性行為,事實上國家常常不這麼做。
- 預測效力上,有見林不見樹的批評。不過簡約性同時也是該理論的優點。
- 關於對權力的解釋,傳統現實主義認為對權力的追求根植於人性,權力是國家追求的目的,而新現實主義則強調權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國家目標的有效手段,國家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安全,而不是權力。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