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百年史
《新界百年史》(英語:)是歷史學家許舒撰寫的歷史著作,於2006年10月經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1][2]。平裝本在2012年7月經同一出版社出版[2]。中譯本於2016年6月經中華書局出版,由林立偉翻譯[3]。
新界百年史 | |
---|---|
書籍封面 | |
原名 | The Great Difference |
作者 | 許舒 |
译者 | 林立偉 |
类型 | 非虛構作品 |
语言 | 英語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香港大學出版社(原版、平裝本) 中華書局(中譯本) |
出版時間 | 2006年10月(原版) 2012年7月(平裝本)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2016年6月 |
页数 | 340頁 |
规范控制 | |
ISBN | ISBN 978-962-209-794-0(原版) ISBN 978-988-8139-75-0(平裝本) ISBN 978-988-8420-03-2(中譯本) |
背景
許舒是英屬香港的政府官員,曾任新界政務署長,因此閱覽過不少政府資料[4][5]。他在撰寫《新界百年史》之前,曾寫過多部有關香港歷史的著作[5]。許舒表示,《新界百年史》之前有關新界歷史的著作多探討一些較狹窄的主題,於是他便想寫一本主題較廣的書籍,進而開始撰寫《新界百年史》[3]:xxiii。
他認為自己在撰寫該著作時,能同時套用公務員和歷史學家的角度去撰寫,並參考了夏思義、科大衛、蕭國健等人的研究。他原本想把原版的註釋列於內文中,但由於篇幅問題而列於書籍最後[3]:xxiii-xxvii。2012年《新界百年史》推出平裝本[2]。當中除有數處修訂及一篇為其而設的新序外,其餘內容不變[3]:vii。中譯本於2016年6月經中華書局出版,由林立偉翻譯[3]。當中新增了一些註釋、兩篇附錄、多張照片[3]:iii-iv。註釋亦從列於書籍最後改成列於內文[3]:xxvii。
內容
《新界百年史》分為12章節,按時序刻畫新界的演變[6],涵蓋其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有效期間的變遷[7]。許舒先介紹簽訂專條前的新界,之後描寫剛簽訂時的新界狀況及其在各時期的演變,例如官員丈量土地時的情況、香港日佔時期的新界、郊野公園的成立、政府的水塘及新市鎮計劃怎樣改變新界的生活方式和景色[6][8][5]。他寫道,新界在一開始為英國人接管時與香港其他地區擁有「巨大差異」[7]。而到了1980年代,新界已大致無異於香港其他地方[8],但許舒仍能於終章比較兩者的一些差異[6]。
他在著作中提及新界的一些變化,例如客家話在新界居民日常溝通的地位讓位給粵語和英語、新界居民往香港海外移民對新界本身的影響、原居民在區議會改成直選後權力不再[8]。他還寫道,郊野公園建立後雖受市民歡迎,但一些新界居民的傳統風俗因此而受限[5]。
評價
香港大學的高馬可和香港通識教育會的李偉雄分別在《中国研究》和《大公報》上撰文認為,許舒在著作中詳細講述了新界的歷史[8][5]。《香港商報》的林濤亦有類似的評價[7]。李偉雄表示,該著作「能滿足」其「好奇心」[5]。高馬可更讚揚即使許舒喜歡新界,但仍能保持客觀態度[8]。
裴達禮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上寫道,這書雖運用到了許舒的公職人員經驗去說明一些議題,但考慮到了其作為歷史學家的經驗和沒有自我表揚,故認為這只會增加內容可信度。不過,他認為作者沒有完整總結事件之間的關係,只是記述事件本身。因此他雖寫道其註腳對後世歷史學家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仍希望之後有更好的著作出現[6]。林濤認為它「為新界歷史的研究奠下基礎」[7]。
參考資料
-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 Hayes, James.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2024-03-22]. ISBN 978-988-8139-7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 許舒. . 中華書局. 2016. ISBN 978-988-8420-03-2.
- . Now新聞. 2016-06-09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 李偉雄. . 大公報. 2017-02-28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 Baker, Hugh D.R.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2006, 46: 189-191. JSTOR 23890016.
- 林濤. . 香港商報. 2016-07-11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1).
- Carroll, John M. . The China Journal. 2007, 58: 147-149. doi:10.1086/tcj.58.2006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