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立
方克立(1938年6月28日—2020年4月21日),男,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哲学家,知名于对新儒学的研究。
方克立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8年6月28日 湖南省湘潭县 |
逝世 | 2020年4月21日 北京市 | (81歲)
母校 | 中国人民大学 |
职业 | 哲学家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父母 | 方壮猷 |
生平
1944年,进入栗山公祠小学堂读书;两年后,随父母至武昌,转入武汉大学附属小学。1950年,就读于武昌实验中学。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年毕业,同年留校任助教。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赴江西省余江县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劳动三年之久[1]。1973年初,调至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1979年升任讲师,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8月由教育部特批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1994年初调至北京,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2]。此外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2006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3]。2020年4月21日在北京病逝[4]。
学术贡献
1980年代,方克立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现代新儒学做批判性研究[5]。提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对立互动的思想格局[6]。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现代新僧学研究论集》等[7][8]。
家庭
父亲方壮猷。
参考资料
- 陈原. . 人民日报. 2016-07-14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教务处编.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年9月: 第54页. ISBN 7-5017-4524-2.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社. 2006年11月: 第240页.
- . 光明日报. 2020-04-24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彭国翔. . 澎湃新闻. 2020-04-23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 澎湃新闻. 2020-04-22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曹亦冰主编.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第84页. ISBN 7-303-01364-4.
- 申畅等编.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 第550页. ISBN 7-215-00575-5.
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浦山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1994年2月-2000年8月 |
繼任: 李铁映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