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

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Schmidt–Väisälä camera)是由爾約·維薩拉設計,使用於广角(5到10度)攝影的天文望遠鏡。

發明和設計

維薩拉教授最初設計的天文照像機類似於伯恩哈德·施密特施密特攝星儀,但是這個設計沒有發表。維薩拉在1924年的一場演講中為這個設計加了註腳:困難的球面焦平面。維薩拉一看到施密特的發表,就在施密特的設計中於底片座的前端放入雙凸透鏡,率先解決了場-平坦的問題。這樣完成的系統就是所知的施密特-維薩拉攝星儀,有時就直接稱為維薩拉攝星儀

這種場-平坦的解決方法並不完善,不同顏色投射在底片上的位置略有不同,因此影像受到色差的困擾。考慮到現代電子相機的感測器,絕對不可能強制表面成為球形,也不可能如此製造,因此處理起來很有趣。

失去了發明發明家學習狀態的動機,維薩拉發表了他尚未完美的設計。

維薩拉教授不僅設計了新的光學儀器,還落實了幾項施密特之後發表的設計。

他最初兩項的努力是學習如何糾正凹凸透鏡(半月板,4次方程式的表面)的實驗。

第三項是建造維薩拉 500/1031攝星鏡,如下所述,用來發現了807顆小行星和7顆彗星

維薩拉 500/600/1031攝星鏡

這架望遠鏡於1934年開光,有一個直徑500 mm的修正板和焦距為1031 mm的主鏡。球面的主鏡直徑為600 mm,安裝在德式赤道儀的架台上。它在焦平面前面使用120 mm的雙凸透鏡做為平場透鏡,賦予它直徑6.7度的視野,在120×120 mm的”乾板”上每mm相當於200秒弧的角度。

導星鏡是直徑180 mm,焦距2300 mm,和直徑80 mm,焦距1200的折射望遠鏡。

這架望遠鏡使用了超過20年,發現807顆小行星和7顆彗星。在這段時間,它與其競爭對手相比,甚至從1990和2000年代電腦化的小行星獵人,仍具有競爭力。它的調查,據其中一個故事,可能刻意用來檢視會與地球撞擊的小行星。

為此需要大規模的攝影與測量工作,維薩拉還發展了在同一張底片間隔2-3小時兩次曝光的技術,以稍微消除一些影像,任何沒有成對的點都會被標示在後續的照片中。這種方法相較於乾板只曝光一次的閃視比較儀,可以減少一半的乾板消耗和只獲得單張影像的風險,並且操作人員可以快速的比對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曝光。

這架望遠鏡原本安裝在芬蘭圖爾庫郊區的圖爾庫天文台。隨著這個城市的發展,燈光也日漸增加,望遠鏡在1950年代遷移至圖爾庫東方約35公里,天空校為黑暗的凯沃拉天文台。現在這個場所由圖爾庫之熊天文協會(Turun Ursa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管理,這是芬蘭第二老的業餘天文學加社團,也是由維薩拉創立的。

(在21世紀初)這種望遠鏡很少以4×5英吋的塑膠膜板拍攝天空的照片。它的導星鏡幾乎都用於觀察恆星和行星,——例如,每年春天都會獵捕冥王星,但是即使在視寧度極為良好的情況下,導星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讓觀測者看到它。

参考书目

参见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