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仔花

春仔花也稱纏花繡線花等,是指用手工纏繞方式製作的一項民間工藝,可以做成花朵或其他造型,常在婚嫁時使用插於髮髻,是台灣閩南傳統技藝之一[1]。閩南族群稱春仔花,在客家族群也有類似的工藝稱為纏花,是台灣北部地區客家人特有的技藝,除髮飾用途外,更多是做為其他的裝飾[2]。春仔花屬於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中,傳統藝術類的文化資產[3],也是宜蘭縣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

歷史

春仔花(纏花)結合了剪紙、編織刺繡等工藝技術,發展起源並無相關的官方史料記載,只能從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與的口述、相關地方志找到資料。台灣的春仔花(纏花)工藝約在英領時期(1885-1894年),隨中國移民流傳來臺,其發展依附於歲時節慶與民間信仰之傳統習俗,1970年代以後,隨社會形態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傳統民俗趨於淡薄,纏花工藝也逐日式微[4]。春仔花的名稱記載於《台南市志》:「頭髮飾物則有:頂股針、 金匙仔針…、春仔花、菊仔花、綉線花、綢春花…」與《台北市志》:「造花係用紅綢或綉線織製,稱春仔花、綉線花、綢春花等」中,屬於地區性的民間工藝。[5][6][7]

使用配戴

「春仔花」一般用於婚嫁吉慶場合,其表現形式有髮簪、供花、胸花、吊墜、燈飾及童帽綴飾等。通常為3公分見方大小的紅花,婦女將之配戴於髮髻以示吉祥;傳統婚禮中,不同的身分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常見的有百合花、石榴、龜、鹿等基本樣式[8]

地區特色

春仔花又因各地風俗民情的差異衍伸發展自己的特色。在臺灣北部稱為「纏花」,主要以客家族系為代表,客家也稱為線花,臺灣中南部稱春仔花、繡線花(鹿港),主要以閩南族系為代表,在金門稱為「吉仔花」。臺灣主要分為上述三種[4][7]

臺灣北部及客家族系

臺灣北部地區(新竹中壢苗栗宜蘭)稱春仔花為「纏花」,桃竹苗客家聚落則以纏花或「線花」為其名稱,臺灣客家人早期以纏花童帽、供佛用的供花、看花為主,以及婚嫁上的吉祥髮飾、新娘嫁妝[2]。知名工藝家陳惠美分別於2011年獲宜蘭縣指定為地方、2020年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纏花工藝保存者[8]

臺灣中南部及閩南族系

臺灣閩南人的「春仔花」,是取台語「春」為「剩」的諧音是用來祈求「年年有餘」的吉兆,在臺灣中南部地區春仔花大多為鹿港製作的樣式[9],過年時插在供桌碗飯上的春仔花,當地民眾稱之為「飯春」,臺語「春」、「剩」同音,以祈求「年年有餘」[4]。又以當地謝姓及施姓家族為主。謝雅秀於2016年獲彰化縣指定為傳統工藝-纏花工藝保存者[10]

客家體系以苗栗地區最具代表性,當地作品以大件的花束為主,色彩繽紛華麗,作品置於立式木盒內,擺放於供桌上,取代清供的瓶花[4]

金門地區

金門地區稱為「吉仔花」,這與金門人喜歡栽種石榴有關(又稱「吉仔」),石榴色彩紅艷名稱討喜,加上果實多籽包含了「多子多孫」的意義。過年拜拜,也會將一支小吉、一支雙春插在年糕上。金門地區至今仍普遍使用傳統的「喆仔花」與「雙春花」[2][9]

工具與材料

春仔花主要的材料為鐵絲、紙片和絲線,不同地域發展出不同的稱呼,但主要製作的工具及工料無太大的差異,整理如下[7][11][12]

工具

  1. 剪刀:可依需求選用不同大小的剪刀,裁剪紙片、鐵絲及絲線。
  2. 鑷子:輔助調整春仔花造型的工具,末端尖銳且無彎曲的鑷子較適用。
  3. 尖嘴鉗:輔助調整春仔花的造型工具,內無齒狀的鑷子不傷線較適用。
  4. 尺、筆、黏著膠。

材料

  1. 厚紙板:適合的磅數為280-300磅的硬紙板。
  2. 絲線:早期客家纏花使用蠶絲線,現今多用,嫘縈絲線、文化繡線。
  3. 鐵絲:春仔花的骨架,用來支撐紙片和塑型。
  4. 金銀錫箔紙:以金銀錫箔紙剪成細長條狀,並點綴在花瓣、葉片,稱為「帶金」或「包金」。
  5. 竹籤或髮針:固定工藝品做成髮釵。
  6. 其他媒材:花芯材料、亮鑽、珠子。

工法與工序

春仔花發展出不同地方特色,但表現形式卻不盡相同。基本技法有纏、捻、盤、折、綁、包金銀錫箔、接線等方式,說明如下[7]

  1. 纏:紙片在鐵絲上方,由右向左纏滿,會因手法不同呈現不一樣的線條感。
  2. 捻:將絲線包覆鐵絲一端,讓絲線纏裹在鐵絲上。
  3. 折:將纏好紙片相互對折,折出葉片或花瓣造型。
  4. 盤:將捻線盤成螺紋的技法。
  5. 綁:將完成的花瓣、花朵、葉片、捻線圖紋等物件,綁在一起做成構想的作品。
  6. 包:將金銀錫箔紙條置於紙片上,以線纏包覆。
  7. 接線:當纏線不夠使用時接續的技法。

參考資料

  1. 林晏寧、鄭喬予. . 公民新聞. 2018-07-04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中文).
  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中文).
  3.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02-26] (中文).
  4. . nrch.culture.tw. [202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7).
  5. .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6. (PDF). 38 春仔花手作書 珍貴的民間纏絲技藝.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8).
  7. . 南華大學. [2023-04-28].
  8. .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9. . 春仔花 - 纏花似錦-傳統工藝新時尚. [202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10. . [2023-06-09].
  11. . 科技生活. 2022-06-29 [2023-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中文(臺灣)).
  12. . 109: 64–67. ISBN 978-986-532-09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