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所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则被誉为“晋祠三宝”。
晋祠 | |
---|---|
晋祠东大门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山西省太原市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宋 |
编号 | 1-85 |
登录 | 1961年 |
晋祠最早为封地在今山西翼城的唐叔虞宗族支系所建的唐叔虞祠,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则是在北魏年间,以后数代多有增修补缮。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后,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之后数代,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次第告成,逐渐形成了今日晋祠的建筑格局。
晋祠是太原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之一。
历史沿革
宋代以前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据《史記·晉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年或472年?——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其时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余年。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宋金年间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晋阳城。之后,在晋祠大兴土木,并立“太平兴国碑”以志。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建后,祠区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此后,圣母殿逐渐成为祠中主殿,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則迁至北侧,退处次要位置。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于鱼沼飞梁以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元代-清代
元代以来,晋祠多次遭地震、洪灾威胁,地方政府也对晋祠做出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增补。观音堂、白鹤亭、水母楼、吕祖阁与待凤轩等建筑均为此时建造。
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帝题“三晋遗封”匾额。
民国及以后
辛亥革命之后,晋祠作为山西重要古建筑群,多次受到各界名人来访。民国13年(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游览晋祠。民国25年(1936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到晋祠考察。同时,晋祠作为晋源县的重要建筑,曾作为抗日据点为战争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晋祠进行了多次翻修工作。1952年2月9日,晋祠古迹保养所成立。之后的1954年、1959年,政府先后拨款六十余万元,对晋祠进行整修。1961年3月,晋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6月,晋祠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晋祠从此迈向晋祠博物馆时代。
2001年,晋祠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晋祠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整体布局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建築
- 大门
为四柱三门式牌坊,正面匾额为李世民御制楷书“晋祠”二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西南为半壁廊,前后檐柱,气势雄伟。
- 唐叔虞祠
原为晋祠主殿,北宋年间因圣母殿的建立而移居偏殿。
- 關帝廟
为昊天祠的一部分,是昊天祠的前院。
- 文昌宮
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原在智伯渠南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今址。正殿有一匾额,刻有篆文所书“紫垣六府”四字。
- 唐碑
唐碑位于唐叔虞祠东边,昊天神祠(关帝庙)西边,碑高195 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上刻有唐太宗的行书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全文一千一百零三个字。碑上建有小亭,名为“贞观宝翰”亭。
- 金人台
金人台又名莲花台,位置在会仙桥的西面。金人台平面为正方形,四周有围栏,四角各有一个铸铁铁人。金人台的中间是一个建于明代的高约三米的小阁。
金人台上的四个角各铸有一个铁人,每个铁人高约两米,其中西南角的铁人是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造的,而东北角的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所铸。
- 昊天祠
位于东岳庙的西边,也称关帝庙。正殿中供奉关羽,四壁有壁画。
- 東嶽廟
位于文昌宫以西,为一座道教寺庙。殿内有“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有清代壁画。
- 善利泉
为晋水源头之一,但流量很小,现已枯竭。泉上建有小亭,最初为北齐天保年间所建,到明正德时被毁,后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 白鹤亭
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位于傅山纪念馆以北的会仙桥与双桥之间。据《晋祠志》记载,“跨北河上,一名水亭,一名小兰亭,南向,左右辅以耳亭”,是一组造型十分别致的建筑。正亭原坐北向南,现朝南跨北岸。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歇山顶建筑。南北檐下均挂有“流碧榭”匾额,两侧小亭面阔三间,悬山顶,位于南岸。
- 朝阳洞
位居晋祠内西北隅山半,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故称朝阳洞。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
- 吕祖阁
创建年代不详,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前即建有此阁。殿内塑有吕洞宾像,南北西三壁,及两耳房南北西三壁均绘有壁画。
- 智伯渠
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渠名取自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原为其攻取晋阳城所用晋水故道,后人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
- 圣母殿
“晋祠三宝”之一。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今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
- 宋塑侍女像
“晋祠三绝”之一。
圣母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 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十分生动,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 鱼沼飞梁
“晋祠三宝”之一。
位于献殿以西,起连接圣母殿之用。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
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記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是1955年按原样翻修的,依照的1955年之前尚存的原物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殿同时建造的。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覆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畫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 獻殿
“晋祠三宝”之一。
最早为金代所建,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四壁立柱之间不是墙壁,而是栅栏,以达到通风的效果。
- 對越坊
位于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关于对越坊建设的故事,以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之事为盛。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多次观察,发现建在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他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或指唐叔虞之母邑姜,说高应元之母亦可。
- 鐘樓、鼓樓
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两樓形制相同,分峙于对越坊两侧。
- 水鏡台
原为唱戏用戏台,今为晋祠庙会、河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场所。正侧有匾书有“三晋名泉”四字。
- 胜瀛楼
建于明末清初。楼高17米,上下两层,西南悬有“栖云”匾额,东西侧则挂“胜瀛”匾额。每年夏至之时,因楼中四面受光,有“胜瀛四照”的誉称。
- 飞龙阁
重建于2007年,二层三檐,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整体建筑坐落于假山石洞上,有登高远眺之意,游人又可穿行而过。正侧有匾,题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 王瓊祠
为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吏部尚书王琼而设。始建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琼生前曾居住于此祠东边的晋溪园。
- 公輸子祠
为纪念传说中的中国木匠的祖先鲁班而设。鲁班,原名公输班,因为他是鲁国人,因此民间俗称鲁班。公输子祠中供奉有鲁班雕像。
- 难老泉
“晋祠三绝”之一。
位于圣母殿以南,为晋水主要源头。泉名为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所取。泉水晶莹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温保持在17℃,常年不息,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此留下了“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泉上建有难老泉亭,为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所创建。亭为八角攒尖顶,难老泉水便从其下石洞中汩汩流出。目前石洞中的水是水泵泵出的,泉水自流是当地2025年的计划。
- 水母楼
位于难老泉源头,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 三聖祠
位于傅山纪念馆以东,建于1.5米高的平台之上,祠内所供奉“三圣”指传说中的药王、真君、黑龙王。
- 晉溪書院
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庆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
子乔祠为书院中主要建筑。祠中供奉为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本姓姬,名晋,字子乔。
- 舍利生生塔
位于祠中浮屠院中,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今所见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是一座楼阁式砖塔。
- 傅山纪念馆
原名同乐亭,现为傅山纪念馆,纪念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侠医傅山(傅青主)。
- 董寿平美术馆
位于晋溪书院东侧,是一組仿古建築,收藏和陈列有董寿平先生捐赠的珍贵书画、遗物、文献资料。
- 周柏和隋槐
“晋祠三绝”之一。
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臥龍故又稱“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難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