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民遮街
普羅民遮街(荷蘭語:De Stadt Proventie)位於現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至永福路之間的民權路二段,於荷治時期建造,又稱大井頭街,鄭氏、清領時期稱十字大街,日治時期改為本町通,戰後闢建並改稱為民權路二段。[1]
沿革
荷治時期
記載西元1625年1月14日關於澎湖及安平會議的宋克議事錄中,提及自荷蘭人從澎湖遷至安平以來,中國人大量湧入,使商館所在的沙洲地過於擁擠,此後移入的中國人及日本人恐怕將無地方居住,故荷蘭人決定跨台江內海到內陸興建房屋,使其發展成為一條市街。 經宋克評諮議會評估後決定命名為普羅民遮。[2][3][4]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48年後將普羅民遮市街重新規劃,普羅民遮街的範圍從大井頭至鷲嶺,在公司主導下將原先的華人聚落改成棋盤式、網格狀的直角街道,為台灣第一條歐式街道。[5]早期作為商業重心,街道除了民生商店林立,亦含有貨物轉運的功能,不僅是本土貨物出口的集貨地,也同時是進口商品的集散地,與熱蘭遮城形成一個雙城水路運輸系統。[3][5]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普羅民遮街因商業日漸繁榮及人口聚集,與禾寮港街、上橫街(今忠義路)相互交會形成名為「十字街」或「大街」的街道, 成為府城商業主要地。鄭經命陳永華以十字街為中心劃市區為東安、鎮北、寧南、西定四坊[6],其中普羅民遮街位於西定坊。經過道路開闢普羅民遮市街長度越過鷲嶺至東嶽殿(今民權路一段),市街以鷲嶺為分界點分別命名為大井頭街、後嶺街,原普羅民遮街自此擁有大井頭街的別名。[7]
清領時期
清領時期為府城商業貿易達到最顛峰之時期,隨處可見特色各異的街道與聚落。此時期普羅民遮街被規劃為市集,一分為二成雙邊街,中央則擺攤、建設店舖,成為當時最繁華之所在。當時普羅民遮街又根據其商業活動的種類分段命名為鞋街、竹仔街等。[5][8][9]
參考文獻
- . 台南研究資料庫.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 . tainanstudy.nmth.gov.tw.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英语).
- 邱瓊儀.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城市規劃研究——以巴達維亞、安汶、熱蘭遮與普羅民遮為例.國立成功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 石萬壽譯. 熱蘭遮城築城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臺灣文獻季刊. 1975, 26 (3): 116 [2023-04-22].
- 曹婷婷.大台南文化叢書-公路文化專輯-府城・老時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 56-68. ISBN 978-986-04-3031-8.
- . tainanstudy.nmth.gov.tw.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 (英语).
- 李俊緯. 近代都市規劃對晚期臺南府署周邊市區的衝擊. 國立成功大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 . 台南研究資料庫.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 . 台南研究資料庫.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