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齊什庫斯·巴爾特魯斯·希維茨基斯

普蘭齊什庫斯·巴爾特魯斯·希維茨基斯立陶宛語1882年9月30日—1968年10月12日)是立陶宛的一位動物學家,專業領域為發育生物學水生生物學軟體動物學寄生蟲學與土壤生物學,他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曾至菲律賓馬尼拉菲律賓大學擔任教授,1929年回到立陶宛,先後任教於立陶宛大學(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與維爾紐斯大學,之後在立陶宛科學院下的數個研究所從事研究[1],1956年獲選為立陶宛科學院院士,為立陶宛水生生物研究的先驅[2]

普蘭齊什庫斯·巴爾特魯斯·希維茨基斯
原文名
出生(1882-09-30)1882年9月30日
 俄罗斯帝国罗西耶斯基縣希盧瓦札拉基什基艾(今屬立陶宛
逝世1968年10月12日(1968歲—10—12)(85歲)
 蘇聯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維爾紐斯
墓地安塔卡尼斯墓園
母校瓦爾帕萊索大學密蘇里大學芝加哥大學
配偶佩特羅內萊·里姆庫特(Petronėlė Rimkutė)
奖项立陶宛科學院院士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動物學發育生物學水生生物學軟體動物學寄生蟲學與土壤生物學)
机构菲律賓大學、立陶宛大學(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維爾紐斯大學立陶宛科學院

早年生活

希維茨基斯於1882年出生於立陶宛中部的希盧瓦札拉基什基艾的一個農民家庭,有兩名兄弟[2]。1898年至1890年他畢業於當地一所以俄語授課的中學,當時正值立陶宛書刊禁令期間,希維茨基斯透過地下出版品習得立陶宛文,協助分發立陶宛文書籍,並公開支持1905年主張立陶宛自治的維爾紐斯大議會[3],1906年因被沙俄政府通緝而前往美國,在芝加哥半工半讀,1908年至1922年間他輾轉就讀了多所大學,1911年於瓦爾帕萊索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17年又於密蘇里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此外還曾就讀伊利諾大學普渡大學愛荷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院校[2],同時也在立陶宛裔社群中活躍,曾擔任天主教會周報的編輯[4],1920年希維茨基斯開始進行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為虎紋三角渦蟲(一種扁蟲,希維茨基斯當時將其命名為Planaria lata[5])受損傷後組織再生的機制,1922年獲博士學位[6],論文於隔年發表[2]

因無美國國籍,希維茨基斯無法在美國擔任教職,1922年便前往美屬菲律賓馬尼拉的菲律賓大學擔任教授,隔年建立了加萊拉港海洋生物研究站,1924年至1928年擔任該校動物學系系主任,教授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基礎動物學和實驗動物學等課程[3]

回國後

1929年希維茨基斯回到立陶宛,任教於立陶宛大學(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1940年改至維爾紐斯大學擔任教授,1944年起擔任組織學與胚胎學科系的系主任,1945年因教學與研究貢獻(特別是對立陶宛淡水動物的研究)獲頒有功科學家稱號,但1948年他因支持孟德爾遺傳學,拒絕為符合蘇聯意識形態的李森科主義李森科-米丘林理論)背書而失去了教授職位[7],改至立陶宛科學院農學研究所的白索加拉家畜研究站任職,1952年希維茨基斯創立了寄生蟲學實驗室,隸屬於畜牧與獸醫研究所,1956年他獲選為立陶宛科學院院士[7],同年改任職於生物學研究所,1959年至1960年為動物學與寄生蟲學研究所所長,1960年至1968年負責管理無脊椎動物學的研究部門[3]。希維茨基斯於1968年逝世,葬於維爾紐斯的安塔卡尼斯墓園[4][7]

個人生活

1937年希維茨基斯與時年29歲的佩特羅內萊·里姆庫特(Petronėlė Rimkutė)結婚,里姆庫特為教師與地理學家,兩人育有兩子三女,其中兩人為化學家,兩人為音樂家,一人為數學家[2]

除科學研究外,希維茨基斯還是業餘的攝影愛好者,曾在菲律賓與立陶宛各地旅行拍照,攝影主題包括人物、建築、自然風光、人文風俗與歷史事件等,共留下約3000張珍貴的照片[8]立陶宛國家檔案館現仍保存他於1928年至1934年間錄製的影片[7]

紀念

共有四種無脊椎動物生物的種小名以希維茨基斯為名:希維茨基斯氏箱形水母Copula sivickisi)、希維茨基斯氏多胃蚓(Pleionogaster sivickisi)、希維茨基斯氏盾蟎(Scutacarus shivicki,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與希維茨基斯氏艾美球蟲(Eimeria shivicki),其中前兩者為自菲律賓採集,由希維茨基斯在西歐的合作者發表,後兩者為希維茨基斯身後發表[2]

1982年立陶宛科學院紀念希維茨基斯的百歲誕辰,設立了以他為名的獎項,頒予表現傑出的動物學家,過去為每三年頒發一次,現為每四年頒發一次[2]。維爾紐斯有一條街道以希維茨基斯為名[7],此外他曾工作過的許多學校大樓皆設立紀念他的牌匾,其出生地的一所學校也以他為名[9]

2005年,希維茨基斯的女兒雷蒙娜·希維茨基特·西莫凱蒂埃內(Ramona Šivickytė Simokaitienė)出版了紀錄希維茨基斯生平的著作《持續的思考:回憶普蘭齊什庫斯·巴爾特魯斯·希維茨基斯教授》([7]

希維茨基斯於1960年出版的《立陶宛的軟體動物與其介紹》()至今仍是該領域最重要的文獻,他生前收集了立陶宛各地大量的軟體動物標本,在他逝世後一度被忽略,1999年才被捐給考那斯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保存[2]

參考文獻

  1. Arnastauskienë, Tamara; Jakimavièius, Algimantas. (PDF). Ekologija. 2005, 1: 1–10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3-22) (立陶宛语).
  2. Irena Eitminavičiūtė, Algimantas Jakimavičius. . Ekologija. 2013, 59 (1): 11–21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3. . Vilniaus universitetas.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立陶宛语).
  4. . Raseinių Marcelijaus Martinaičio viešoji biblioteka.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立陶宛语).
  5. Roman Kenk. (PDF).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9: 1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8).
  6. Arnastauskienė, Tamara; Grikienienė, Jadvyga; Ježova, Tatjana; Valkiūnas, Gediminas. . Zoology and Ecology. 2012, 22 (2): 125–136. doi:10.1080/21658005.2012.704750.
  7. (PDF). Lietuvos mokslų akademija.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03) (立陶宛语).
  8. Laima Petrauskienė, Algimantas Jakimavičius. . Ekologija. 2013, 59 (1): 36–61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
  9. Arnastauskienė, Tamara; Grikienienė, Jadvyga; Ježova, Tatjana; Valkiūnas, Gediminas. . Zoology and Ecology. 2014: 1–6. ISSN 2165-8005. doi:10.1080/21658005.2014.8843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