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的海因里希 (1862年)
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Albert Wilhelm Heinrich;1862年8月14日—1929年4月20日),经常称为海因里希亲王(Prinz Heinrich),母亲称呼其为亨利(Henry),德意志帝國皇子及海軍元帥,是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長公主的第三个孩子,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的弟弟,生于柏林。
普魯士的海因里希王子 Prinz Heinrich von Preußen | |
---|---|
出生 | 普魯士王國柏林太子宮 | 1862年8月14日
逝世 | 1929年4月20日 魏瑪共和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巴爾克爾斯比黑默爾馬克城堡 | (66歲)
配偶 | 黑森和萊茵公主伊蓮妮 |
子嗣 | 瓦爾德馬王子 西吉斯蒙德王子 海因里希王子 |
父親 | 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三世 |
母親 | 維多利亞長公主 |
军事生涯 | |
军种 | 德意志帝國海軍 |
服役年份 | 1872年–1919年 |
军衔 | 海军元帅 |
统率 |
|
获得勋章 |
|
普鲁士王家 |
霍亨索倫家族 |
---|
腓特烈三世 |
|
1878年-1880年,海因里希亲王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1882年-1884年和1903年,他又两度访问美国。1914年他访问了南美洲。由于他的社交技巧,海因里希亲王在所有访问过的地方都受到公众的欢迎。
1880年海因里希进入德国海军服役,並很快获得晋升,1901年時已被提升为海军上将。1906年,海因里希亲王被任命为「公海艦隊」司令,並晉升海軍元帥。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因里希成为波罗的海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俄国退出大战之后,波罗的海舰队失去任务,海因里希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1888年他和黑森-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的三女伊莲妮(1866年-1953年)结婚,育有三子。在伊莲妮的开导下,他决定不再像大哥威廉和大姐夏洛特一样敌视母亲,母子终于和解了。
1898年,海因里希亲王到中国青岛成为东亚分舰队司令。1912年10月,海因里希亲王到青岛,向中国满族宗室溥伟表示“他的皇兄陛下和他本人将竭力支持清朝的复辟”[1]。
德国于一战中失败、君主制被推翻后,海因里希亲王携家人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隐居。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和父亲一样死于喉癌。享年66岁。
家庭
名字 | 肖像 | 出生 | 逝世 | 备注 |
---|---|---|---|---|
瓦尔德马王子 | 1889年3月20日 | 1945年5月2日 | 与利珀-比斯特费尔德的卡莉丝塔公主结婚,无子嗣。 | |
西吉斯蒙德王子 | 1896年11月27日 | 1978年11月14日 | 与萨克森-阿尔滕堡的夏洛特公主结婚,有子嗣。 | |
海因里希王子 | 1900年1月9日 | 1904年2月26日 | 患有血友病,于四岁时逝世。 |
祖先
先祖 | ||||||||||||||||||||||||||||||||||||||||||||||||||||||||||||||||||||||||||||||||||||||||||||||||||||||||||||||||||||||||||||||||||||||||||||||||||||||||||||||||||||||||||||||||||||||||||||||||||||||||||||||||||||||||||||||||||||||||||||||||||||||||||||||||||||||||||||||||||||||||||||||||||||||||||||||||||||||||||||||||||||||||||||||||||||||||||||||||||||||||||||||||||||||||||||||||||||||||||||||||||||||||||||||||||||||||||||||||||||||||||||||||||||||||||||||||||||||||||||||||||||||||||||||||||||||||||||||||||
---|---|---|---|---|---|---|---|---|---|---|---|---|---|---|---|---|---|---|---|---|---|---|---|---|---|---|---|---|---|---|---|---|---|---|---|---|---|---|---|---|---|---|---|---|---|---|---|---|---|---|---|---|---|---|---|---|---|---|---|---|---|---|---|---|---|---|---|---|---|---|---|---|---|---|---|---|---|---|---|---|---|---|---|---|---|---|---|---|---|---|---|---|---|---|---|---|---|---|---|---|---|---|---|---|---|---|---|---|---|---|---|---|---|---|---|---|---|---|---|---|---|---|---|---|---|---|---|---|---|---|---|---|---|---|---|---|---|---|---|---|---|---|---|---|---|---|---|---|---|---|---|---|---|---|---|---|---|---|---|---|---|---|---|---|---|---|---|---|---|---|---|---|---|---|---|---|---|---|---|---|---|---|---|---|---|---|---|---|---|---|---|---|---|---|---|---|---|---|---|---|---|---|---|---|---|---|---|---|---|---|---|---|---|---|---|---|---|---|---|---|---|---|---|---|---|---|---|---|---|---|---|---|---|---|---|---|---|---|---|---|---|---|---|---|---|---|---|---|---|---|---|---|---|---|---|---|---|---|---|---|---|---|---|---|---|---|---|---|---|---|---|---|---|---|---|---|---|---|---|---|---|---|---|---|---|---|---|---|---|---|---|---|---|---|---|---|---|---|---|---|---|---|---|---|---|---|---|---|---|---|---|---|---|---|---|---|---|---|---|---|---|---|---|---|---|---|---|---|---|---|---|---|---|---|---|---|---|---|---|---|---|---|---|---|---|---|---|---|---|---|---|---|---|---|---|---|---|---|---|---|---|---|---|---|---|---|---|---|---|---|---|---|---|---|---|---|---|---|---|---|---|---|---|---|---|---|---|---|---|---|---|---|---|---|---|---|---|---|---|---|---|---|---|---|---|---|---|---|---|---|---|---|---|---|---|---|---|---|---|---|---|---|---|---|---|---|---|---|---|---|---|---|---|---|---|---|---|---|---|---|---|---|---|---|---|---|---|---|---|---|---|---|---|---|---|---|---|---|---|---|---|---|---|---|---|---|---|---|---|---|---|---|---|---|---|---|---|---|---|---|---|---|---|---|---|---|---|---|---|---|---|---|---|---|---|---|---|---|---|---|---|---|---|---|---|---|---|---|---|---|---|---|---|---|
|
參考資料
- 郑师渠.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6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