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變化符號
元音變化符(英語、德語:Umlaut)是主要用在德語和其他日耳曼語言中使用的一個附加符號,主要用來標示日耳曼語元音變音,也就是讓 a、o、u 這三個後元音變成相對應的前元音。外觀是在字母上方加兩點,即 ä、ö、ü,看起來與法語的分音符一樣,但意義不同。
◌̈ | ||||
---|---|---|---|---|
元音變化符 | ||||
|
歷史
在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和古諾斯語中出現了日耳曼語元音變音,當時的人在字母後面加上一個 e 來表示這些音。這種表示方式仍保留在一些姓氏中,例如歌德 Goethe。在中世紀,為了節省空間,有些人開始把 e 縮小並寫在前一個字母的上方,後來又進一步簡化成兩條線或兩點。這種把一部份字母縮成符號的作法在當時很常見,例如把sz(當時的字體為ſʒ) 合寫成ß(出現在德文)、aa寫成å(保留在北日耳曼語支)、uo合寫成ů(保留在捷克文)、nn寫成ñ(保留在西班牙文)、cs寫成ç(保留在法文和葡萄牙文)。
現代德文將 ä、ö、ü 視為 a、o、u 的變化,只是加了元音變化符。照字母順序排列時,元音變化符通常不影響排序;若兩個字只差在元音變化符,有元音變化符的排在後。例如:
- schon
- schön
- schonen
德國的電話簿使用另一種排法:把元音變化符視為字母e,置于被添加元音变化符的字母之后(如ö视为oe),所以前面的例子會變成:
- schön (= schoen)
- schon
- schonen
奧地利電話簿則將 ä/ö/ü 排在 az/oz/uz 之後:
- schon
- schonen
- schön
因為 ä/ö/ü 只是 a/o/u 的變化,如果打字無法顯示時,可以用 ae/oe/ue 代替。相較之下,瑞典文雖然也用 ä 和 ö 來表示類似的發音,但把它們視為獨立的字母,不能寫成 ae 和 oe,並排序在 z 之後。
德文 | 瑞典文 | 其他北日耳曼語言 |
---|---|---|
ä 或 ae | ä | æ |
ö 或 oe | ö | ø |
ü 或 ue | y | y |
ah 或 aa | å | å |
其他語言
鄰近德國的一些非日耳曼語言也會完全或一部份使用 ä、ö 和 ü 來表示類似的音,包括斯洛伐克文、芬蘭文、愛沙尼亞文、匈牙利文、亞塞拜然文和土耳其文。沃拉普克語的創造者是德國人,也使用元音變化符。藏语拼音也使用ä、ö、ü 來表示類似的發音。漢語拼音將「ㄨ /u/」和「ㄩ /y/」分別寫成 u 和 ü;如果打字不方便,ü 在不會混淆時可以寫成 u,例如「居」可以拼成 ju1;如果會造成混淆,例如 nü3(女)不能寫成 nu3(努),那可以寫作 nyu3 或 nv3。
其他用途
因為元音變化符讓人聯想到日耳曼語言,在廣告營銷中有時會被用來營造氣氛,例如其實是美國的冰淇淋品牌Häagen-Dazs,以及重金屬變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