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形成于18世纪中叶,約與奥地利的第一次维也纳乐派同期。他們在交响乐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

乐派由在德国曼海姆的一批乐师所组成;他们当时都在曼海姆选候公理查·提沃多的宫廷乐队中工作;这支乐队以他们精湛的演奏水準而闻名。

这支乐队的贡献在于交响乐写作手法,和管弦乐队演奏风格上的创新,如:以全部写出的乐队部分取代通奏低音;以突出主旋律的主调织体取代模仿对位和赋格;演奏的时候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以大量突发的强音,特别在大幅度渐强和渐弱的使用上开创了先河;这些演奏时候的细节处理,在之前的器乐作品中是不被重视的,但曼海姆乐派将它发扬了起来,显示了当时这些音乐家独特的美学见解。

曼海姆学派的法国弦乐技法,与捷克音乐的音色和乐曲的饱满度相结合。钢琴与前奏、折弦和减弦的突然交替出现,影响了音乐句子的构造,整体形式由于各个位置的旋转而变得戏剧性。尽管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出现在其他作曲家的分句中,但扬·瓦茨拉夫·斯塔米茨(Jan Václav Stamic)第一个将这些元素固定下来,给它们一个坚定的秩序,并始终如一地应用。他将喇叭和单簧管引入管弦乐中,从而实现了音乐的新色彩。通过动态的色调和交替的键和节奏,他实现了音乐的非凡可塑性。在当时,曼海姆管弦乐团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名气,以至于家乡被称为 "德国人的音乐雅典"。

曼海姆乐派开创了经典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并大力促进了主调音乐的发展,另外在对作品中的音乐主题形象的展开与对比,以及配器的色彩性上也作出了不少的尝试。

代表人物

曼海姆学派分为三代音乐人。除了斯塔米奇之外,其他捷克籍的艺术家也很活跃。弗朗兹·克萨韦尔·里赫特(František Xaver Richter)、Antonín Fils、Jiří Čart和奥地利的伊格納茨·霍茨鮑爾。第二代艺术家主要由斯塔米奇的学生组成,如克里斯蒂安·卡纳比希(Christian Cannabich)、Franz Ignaz Beck、Ignaz Fränzl和他的大儿子Karel。第三代包括安东宁·斯塔米茨(Antonín Stamic)和Franz Danzi。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