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眉路都市計畫道路改善拓寬工程

月眉路都市計畫道路改善拓寬工程[1](簡稱月眉路拓寬工程月眉高架)是改善基隆市連接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地區交通的重要建設。全線位處基隆市信義區招標案共分兩標:第一標採原路拓寬並改善路型,於2018年5月動工;第二標從原路分離另修築高架道路,於2020年4月10日通車。

類型市區聯外道路、高架道路
道路長度2.5(1.6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2
地點臺灣
起點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65巷
終點新北市瑞芳區月眉路( 北122線岔路口)
建造
通車2020年4月10日(第二標)

路線規劃

基隆市區和新北市瑞芳區之間主要僅透過市道102號連接,儘管台62線台62甲線對於基隆市區具備外環功能,但未直接連接基隆市區且禁止一般機車通行,而對疏解兩地區之間的交通效果有限。信義區月眉路65巷、六和街(皆屬原鄉道市北11線)與瑞芳區月眉路(區道北122線)相接,可作為兩區之間替代道路;惟基隆段路寬狹窄、縱坡度大、路型曲折,充斥轉彎半徑過小的髮夾彎,無法有效分擔兩區之間交通流量,驅使基隆市政府規劃此改善拓寬工程。[2]

該工程在2003年由內政部營建署同意納入「基隆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2005年開始設計並在隔年完成設計。宏邦機械開發有限公司欲申請營運土石方資源堆置處理場(土資場),工程計畫因此分為北段的第一標、南段的第二標。全線長約2.5公里,路寬從6米拓寬到13米,包含雙向2混合車道各5米與人行道[3]儘管工程名稱有「月眉路」,但並未和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主線相連。

第一標

全長約1.2公里,起自月眉路65巷和六和街口,止於朝天宮、土資場附近,與第二標相隔約0.3公里直線路段,從起點可藉六和街往北續行至東明路聯絡基隆市區。由於起迄點直線距離短且高度落差大,第一標採原路(月眉路65巷)改善路型與拓寬,在高處另設有2座景觀台。原路陡峭、轉彎半徑小,本標藉拉長路線與加大轉彎半徑以明顯改善行車平順程度,但需局部削挖山壁。[2]

第一標工程經費約新台幣1.5億元,因宏邦機械申請土資場營運而回饋經費。[3][4]2018年5月8日動工,然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以使用過多林地為由反對於2019年停工檢討道路線型,預計最快2020年底復工。[5][6]

第二標

全長約1.2公里,起自月眉路65巷、與第一標終點間隔約0.3公里直線路段,止於省市界連接新北市瑞芳區的月眉路(北122線),從終點可藉月眉路往南續行至瑞泰橋或瑞竹路聯絡四腳亭地區。原路(月眉路65巷、六和街)所經地形起伏大,因此在附近另闢新路,從通往靈泉禪寺的彎道前與原路分離,並在跨越原路前開始775米的高架道路,在擁恆文創園區入口前降至平面。[2]

第二標工程經費約新台幣4.4億元,[7]由基隆市政府辦理、內政部營建署補助,2013年10月9日動工興建,[8]於2019年6月實質完工,但直到2020年4月10日才正式通車。[5][6]

爭議

月眉路拓寬工程自規劃至興建,質疑和批評聲浪不斷。基隆市政府主張該工程可實質改善基隆市區和瑞芳之間的交通問題,但該工程只改善了基隆市路段,新北市路段並未規劃拓寬。瑞芳月眉路路型雖然較佳但仍狹窄,四腳亭道路更大多只有一線道,拓寬工程實質效益可能大打折扣。全線建築在山區,周邊人煙罕至,卻可直達擁恆文創園區,而飽受批評有圖利之嫌、質疑工程必要性。[9]

基隆市議會多數議員原反對編列該工程預算,但2012年仍強行通過,並徵收靈泉禪寺0.3公頃土地,招致寺方強烈不滿、控訴「官商勾結」[10];進而查出,時任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疑似勾結國統開發創辦人(擁恆文創園區負責人)陳振豐,透過暖暖區議員鄭怡信遊說,以「茶葉罐」(內塞新台幣20萬或50萬元)賄賂議員支持拓寬工程預算。為此,2014年8月20日基隆地檢署大舉搜索基隆市議會,國民黨民進黨總共高達18位議員名列被告,幾乎傾覆半個市議會。2014年12月26日,基隆地檢署主任檢察官周啟勇證實,的確有傳喚收錢的議員,但他們到案時皆表示「因懼怕議長的勢力」不得已將錢收下來,檢方才能掌握證據[11]

拓寬工程第二標曾發生兩起重大工安意外。2014年5月15日,靠近靈泉禪寺路段吊車吊臂斷裂翻覆,造成駕駛1人死亡。[12]2017年3月27日,疑似施工操作不當,鋼模瞬間塌陷,3名印尼籍工人從20米高的橋墩重摔,造成2死1傷;事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查出施工不符程序、重摔的3名工人是逃逸外勞,勒令停工改善。[13]最初預定2015年9月完工的第二標原已延後到2017年6月,工安意外後完工期程多次延展至2019年中。[14]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基隆市政府地政處. 2017年4月26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0日).
  2. (PDF). 基隆市信義區月眉路都市計畫道路改善拓寬環境影響說明書. 基隆市環境保護局. 2007年8月13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年4月27日).
  3. 王慕慈. . 中華日報. 2018年4月13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28日).
  4. 盧賢秀.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年8月8日 [2018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3日).
  5. 王慕慈. . 中華日報. 2019年6月17日 [2019年10月29日].
  6. 王世明. . 台灣新生報. 2020年4月11日 [2020年4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5日).
  7. . 蘋果日報. 2017年3月27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1日).
  8. 道路工程組. . 內政部營建署. 2014年6月25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9日).
  9. 鄭閔聲; 梁任瑋. . 今周刊. 2014年8月28日 [2018年4月27日].
  10. 劉育辰. . 中國時報. 2014年8月21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6日).
  11. 曾百村. . 中國時報. 2014年12月27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11日).
  12. . 中央通訊社. 2014年5月15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6月29日).
  13. 陳偉周; 蔡進男. . 蘋果即時. 2017年3月27日 [2018年4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19日).
  14. 張穎齊. . 中國時報. 2018年5月3日 [2018年5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3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